
撰文:張思明
Posts by Donna Poon:


混合支架一次過處理多部位胸腔主動脈瘤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心胸外科成功運用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完成亞洲首個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研究結果已於國際心胸外科網絡(The Cardiothoracic Surgery Network)及國際期刊《Journal of Cardiac Surgery》發表。

他汀類藥物效益高於副作用
很多人對服食降膽固醇類藥都有點抗拒,不少是因為藥物或多或少會引起副作用,尤其肌肉痛,從而影響工作及生活。研究指,肌肉疼痛很可能不是藥物引起,而他汀類降膽固醇藥對預防心臟病的效益遠高於發生肌肉疼痛的風險。

管理焦慮情緒
在疫症大流行這幾年大家真的不好過,不少家庭經歷傷痛離散,蒙面蒙了三年(似乎還要蒙下去);旅行開始有點曙光,卻還得看病毒大神會不會再興波作浪。若你在如此種種情況下出現焦慮不安,肯定不孤單。

螺旋微機械人清除中耳導管菌膜
香港中文大學成功開發磁控螺旋微機械人系統,以螺旋形微型機械人結合機械臂輔助的磁控遙距驅動及內窺鏡遞送和觀察,清除中耳導管的菌膜。系統已於人體標本上進行試驗,效果理想。研究結果於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

港人年輕中風發病率增近三成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中風研究組發現於2001-2021年間,香港的年輕中風(指中風發生於18-55歲)發病率增加近三成。研究團隊倡議要有效控制血管風險因素,尤其高血壓。

改善腸道微生態減病毒感染風險
中大醫學院臨床雙盲研究發現,微生態配方SIM01能幫助減低長者及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一族在接種疫苗後出現的常見不良反應。團隊更發現服用SIM01組别比對照組減少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風險。


管理旅行時肚子出問題
疫症之下我們被禁足三年不能出外旅遊,對於熱愛旅行的香港人來說,不可謂不煎熬。疫情稍歛,香港人已急不及待搶機票到鄰近的日韓台等地解解悶氣。開心外遊時難免玩得忘形兼吃得忘形,只是腸胃能不能跟上我們亢奮的情緒?
發現治療新靶點 緩解癌病痛苦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發現一種名為「巨噬細胞向神經元樣細胞轉化(Macrophage to neuron-like cell transition,MNT)」的新現象,會在肺癌微環境中產生痛覺神經元,導致癌痛出現,意味著MNT或可成為原發性癌痛的精準治療靶點。
及早使用新冠抗病毒藥可降死亡率
香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不需使用氧氣治療的輕至中度新冠住院患者,服用口服抗病毒藥可降低死亡及重症風險。研究結果已於科學期刊《刺針・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
結合藥物及基因測試治兒童血癌
復發性兒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一旦出現耐藥問題,往往因缺乏治療方法而被視為不治之症,中大研發了一套測試方法為難治型血癌患者提供精準的個人化治療。相關結果已於醫學期刊《Blood Cancer Discovery》發表。
雞血藤可抑制SARS-CoV-2病毒
一項研究發現中藥雞血藤的提取物對SARS-CoV-1及SARS-CoV-2、流感和HIV-1等病毒具有廣泛的抗病毒活性,研究更發現SSP可廣泛抑制SARS-CoV-2病毒變異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