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 疾病开始流行的季节

0
1370
views

中国传统的三个重要节令,分别是春节、端午和中秋。在这三个节日中,最备受忽视的是端午节,因为大家都以为端午只是纪念几千年前投汨罗江的屈原。其实端午能够并列于传统大节,是因为端午时值夏季,正是疾病开始流行的季节。

午的由来,可追溯为驱邪避恶,比屈原自杀还要早。屈原与白蛇精的故事,虽添了端午的传奇色彩,却使人忘了节日真正的意义。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在时序上正值春夏节气交换之际,俗语有谓:「未吃五月糉,寒衣不敢送。」正是反映端午之后,气候真正转热,各种毒物滋生,细菌进入活跃的繁殖期。在古代民间俗忌中,都认为这个五月是个「毒月」、「恶月」。而在五月五日这天,是九毒日之首,若不能好好防范,便很容易生病,因此在这天就有各种习俗,用来驱毒避邪。

五月五日端午节一早,民间必先行打扫清洁房间,然后点燃苍术,房间前后门上必须插上菖蒲、艾草、榕枝等,并挂上钟馗像,驱鬼避邪。此外,全家必须饮雄黄酒,并且在小孩额头前写上「王」字,据说可以此防小孩长疮毒,又会在屋子的角落或阴暗之处洒上雄黄酒,以防止蛇蝎等毒物的侵入。以上这些习俗,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科学根据,充满古人智慧的,特别是雄黄的驱毒功效宏大。

《神农本草经》记载:雄黄主治寒热、恶疮、死肌、杀百虫毒,自古以来,就被捕蛇业者视为谋生工具及防身圣药,甚至更影响了中国最美丽的蛇妖「白娘子」的爱情命运,成为破坏其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构成了一个最广为流传的人妖悲恋民间传奇故事。

白娘子雄黄破家 

话说白娘子自与许仙成亲后,一直恩恩爱爱,幸福异常,但白娘子仍然小心翼翼,提防露出破绽,但她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端午节的一场大劫。依据当时中国的习俗,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饮雄黄酒驱毒辟邪,许仙自也不例外。端午节当日,也安排了雄黄酒应节,白娘子原是千年白蛇修炼而成,一见此命中克星,即时心中大惊,然而却找不到借口推拒,唯有表面上力持镇静,希望凭自己的千年道行可以挨得过,可惜事与愿违,雄黄酒一下,药性即时发作,即使道行高深如白娘娘都承受不住,唯有诈病避入房中。许仙眼见娇妻突然神色有变,心中不安,偷偷自窗外窥视,熟料白娘子踪影全无,反而看见一条水桶厚阔的粗长白蛇,在睡房床上翻滚不休,经此一吓,许仙当场气绝昏迷。其后虽然因白娘娘及小青千辛万苦求得仙药,救回一命,但却在许仙的心里投下了沉重的阴影,总觉妻子非我族类,以至后来引出法海,造成水浸金山的惨剧,使夫妻恩爱毁于一旦。

从《白蛇传》的故事可以看到雄黄驱毒的厉害,连千年蛇精白娘娘都抵受不住。然而,为何雄黄如此霸道?原来雄黄是一种毒性较重的药物,若经火煅烧后,会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即为传统所称「砒霜」的主要成分,有剧毒,足以致命。即使雄黄酒本身,误服或超量服用,也会引致中毒,上吐下泻,严重者需立即送往医院急救。

正因为雄黄酒毒性较重,所以对驱虫治毒特别有功效,特别是治理疥癣、虫毒咬伤的皮肤病,然而因其具有毒性,一般均为外敷、润搽或烧烟薰,非有医师指示,不宜乱用。经现代实验证明,用艾叶、菖蒲、雄黄合剂,点烟薰二至四个小时以上,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可消灭金黄葡萄菌、变形杆菌及绿脓杆菌。

雄黄小资料

别名:腰黄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二硫化二砷)。产于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肝、大肠经。
功用:外用研末调敷。内服应小心,宜极少量。
使用注意:不宜久服或过量服用,切忌火煅。阴亏血虚者及孕妇禁用。
中毒原因及症状:误服、煎服或超量服用,均会引致中毒。症状包括有恶心、腹痛、腹泻、呕吐,重则尿血、血水便、发热、烦躁,甚至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雄黄与雌黄

在矿物世界中,经常会有两种以上的矿物共生在一起的现象。雄黄不是草药,而是矿物,除雄黄外,还有雌黄,是一种含砷硫化物,犹如一对鸳鸯,经常被发现在同一个矿点中。古代常二黄分述,并云:「一生山之阴,一生山之阳。」阳气未定者为雌,阳气已足者为雄,相距五百年而结为石,造化有夫妇之道,故曰雌雄。雄黄为硫化砷,雌黄为三硫化二砷,其效用基本一致。现代临床以用雄黄居多,雌黄较为少用。未经提炼的雄黄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呈深红色或橙红色。3

雄黄酒

端午节因为正值仲夏,气温渐高,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古时有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的习俗。所谓雄黄酒,并非甚么特制酒类,而是拿雄黄磨成粉,混在米酒中,便是雄黄酒。但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雄黄酒不宜内服,而且,由于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擦,慎防中毒。

以前的古人说饮雄黄酒,其实不一定是饮,而是把少量的雄黄酒涂于手脸上,或洒在床下和家中角落处,以驱虫蚁而已。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