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峡炎链球菌可致胃癌

0
161
views

中大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咽峡炎链球菌」可致胃癌,更揭示了咽峡炎链球菌定植在胃部的机制,有助日后研究临床干预措施。研究结果已于期刊《细胞》上发表。

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名为「咽峡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S. anginosus)的细菌可引致胃癌。于君教授与她的研究团队观察到胃癌病人的胃黏膜中存在大量咽峡炎链球菌,并利用实验小鼠确立其致癌机制,证实此细菌透过诱发胃部产生炎症及胃萎缩,促使胃肿瘤生长。研究亦揭示了咽峡炎链球菌定植在胃部的机制,有助日后研究临床干预措施。

常见于蛀牙等口腔疾病

胃癌是全球第五常见癌症,亦是香港第六大癌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虽说是胃癌的主要风险因素,而事实只有1-3%感染者会患上胃癌。除了幽门螺旋杆菌,其他存在于胃部的微生物群会否引致肿瘤,医学界一直未有答案。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就此进行相关研究,分析患有胃炎、胃癌前期病变(包括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及胃癌患者的胃部微生物群,发现患者的胃黏膜有五种口腔病原体大量存在,其中包括咽峡炎链球菌(S. anginosus)。咽峡炎链球菌主要存在于口腔、鼻咽、胃肠道和阴道,可以进入体内所有无菌部位,引起侵袭性感染。由于咽峡炎链球菌可以适应pH 3-5酸性较高的环境,所以能够在胃黏膜中存活及定植。

团队的实验室数据显示,咽峡炎链球菌的感染十分普遍,可以在5-7成中国人群的胃黏膜内检测得到,而幽门螺旋菌的感染率则约为4成。

长远可促使胃癌发展

研究团队利用小鼠模型,研究咽峡炎链球菌如何诱发炎症及引致胃癌,发现小鼠在感染咽峡炎链球菌后很快就会出现急性胃炎,然后发展成慢性发炎、萎缩、黏液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等。

研究人员继而探究相关的癌变机制,发现咽峡炎链球菌的表面蛋白TMPC与胃部的上皮细胞受体ANXA2产生直接相互作用,使咽峡炎链球菌可以在胃黏膜中定植,并启动MAPK信号通路促使癌变。

研究的通讯作者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于君教授表示:「我们分析了不同人类群组的数据,发现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胃癌患者有大量咽峡炎链球菌,确立了咽峡炎链球菌的致癌过程及机制,我们共花了五年多的时间完成此项研究,下一步将研究以此菌作为治疗靶点,透过抑制此菌减低胃炎及胃癌风险。」

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医学院院长及高级副校长沈祖尧教授表示:「大众普遍认识的胃癌风险因素是幽门螺旋菌感染和家族遗传。我们此项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的胃黏膜存在大量咽峡炎链球菌,为理解胃癌发病机制开拓了全新方向。更值得关注的是,倘若同时感染咽峡炎链球菌和幽门螺旋菌,产生癌前病变和胃癌的风险会显著升高。」

研究第一作者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博士后研究生付凯莉博士表示:「此研究证明了咽峡炎链球菌与胃癌存在因果关系。感染咽峡炎链球菌会引起自发性胃炎,继而启动胃黏膜萎缩 —— 肠上皮化生 —— 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程序。我们还发现感染咽峡炎链球菌会损害胃黏膜屏障功能和促使细胞增殖,改变胃部的微生态,使肿瘤更易生长。」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