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分型及预防复发

0
17
views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中风和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障碍疾病,泛指脑部动脉或支配脑部血液供应的颈椎动脉发生病变,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

风是指脑部局灶性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局部受损,症状多见一侧上下肢瘫痪无力、口眼歪斜、语言不清,兼见口角流涎及吞咽困难等。中风的复健是很漫长的路,要有成效需要患者的决心、相关的医疗照顾与家人帮助相辅相成。

尿床是突然或迅速出现受累区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以昏迷、失语、偏瘫等症状较为多见。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肇因常见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成因则为脑血栓形成所致。

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中年以上,元气素亏。因气为血帅,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气血运行缓慢,血液凝滞,留而为瘀;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痰生风,肝风引动宿瘀;平素体胖痰多,肝风内动,引动痰浊或痰病互结,阻于血脉,导致气血不通而发病。

本病以「中经络」者多见,多由风痰阻络,气血失运,阴虚风动等所致,表现为口眼㖞斜,言语塞涩,半身不遂等症;「中脏腑」者少见,多由肝阳暴张,气血过乱,夹痰夹火上闭清窍等所致,表现为神志昏蒙,伴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临床见证,一般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多见。治疗总以补虚,袪邪扶正为原则。标实者,涤痰通腑,化瘀通络,清肝息风等;本虚者,补益肝肾,健脾益气,摄阴纳阳,养血活血等。

脑出血

辨治,主要分中腑、中脏及证候虚实。一般急性期,多见「中脏腑」。中腑者,病位稍深,病情较重,以风火上扰清窍或痿湿蒙塞心神常见,证多属实;中脏者,病位较深,病情危重,以痰热内闭心窍或元气败脱,心神散乱常见,其中前者为闭,以口噤牙紧气精痰壅,肢体强痉等为特征,其证为实;后者为脱,以目合口开,汗多息微,肢体软瘫等为特征,其证为虚。

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常见气虚血瘀或气虚痰阻等,证属虚实夹杂,治疗总以扶正袪邪为原则,邪实者,平肝息风,豁痰开窍,潜阳降火;正虚者,益气回阳,填精固脱;虚实夹杂者,当根据虚实偏重,扶正袪邪,标本兼顾。

中经络、中脏腑

中医将中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临床上通常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一般没有神志改变而病情较轻;中脏腑则常有神志不清而病情较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本病属于中医的出血性中风。以情绪紧张、激动、饮食失节,饮渴过多,劳累为诱因。情志伤脾,脾不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肝火挟痰,阻塞经络,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清窍闭塞,神为所扰,或者痰血瘀阻,气机不畅,瘫痪失语,二便失禁,也有内热过剩,迫血妄行,离经之血瘀阻于经络而致。临床更见痰湿蒙窍和热毒炽盛。

发病的相关因素

据统计,高血压的发病占总发病的57.7%,居第一位,其次为吸烟、便秘、心脏病、饮酒、中风及二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多以肝肾阳虚,肝阳上亢,与中风病机一致,呈显著的正相关,最易相兼发病。其次,吸烟与便秘各约占30%左右,而吸烟易伤肺气,肺为水之上源又为贮痰之器,肺伤则痰易留,而痰是中风病因中又一主要因素,痰蒙上窍可见中脏腑,阻经络则中经络,久留则改后遗诸症。便秘则浊气上蒙清窍,肺失肃降,可见中脏腑之证。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腑气不通,浊气不降是中风发病的又一重要因素。心脏病中,我们所见最多者为冠心病,相当于中医「胸痺」,其病机多为胸阳痺阻,病因多见痰、瘀诸邪为患,病理上与中风具有相通之处,故易相关为病。湿性湿热,易酿生痰热,亦致络阻窍闭,发生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

短暂性脑缺血称小中风,多称中风先兆,实为中风之轻者,失治则由渐至甚。糖尿病病机为阴虚燥热,也与中风具有密切关系,导致中风发作。总之,中风之相关因素均与其病机相一致,或在某一个阶段相一致,从而形成了中风发病的病理基础,尤以在中风发作的某个时期内,即使其病情错综复杂,但其治疗原则是一致的,这就是中医「异病同治」的具体表现,因此,及时治疗相关因素,不仅可以解除其现实的痛苦,更重要是,还可以起到预防中风发作的积极作用。

中风病有智能障碍

即中风病痴呆,属于血管性痴呆类型,是指继发于中风病之后,出现以智能衰退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中风痴呆除常见的中风症状外,心理特征方面的表现较为显著,通过临床观察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其中以头晕及睡眠障碍最为明显,另有部分患者伴有情感障碍,有抑郁、焦虑、强哭强笑等,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记忆力、计算力的减退,但中风痴呆伴有多种精神、情感及智能障碍,但多无人格的崩溃,这种人格保持良好而与智力损害不相平行,是中风痴呆的心理特征之一。

本病发病的原因主要在于年高体衰,七情内伤,心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不足,肾精衰枯,痰浊内生,气滞血瘀。其病理机制是脏腑功能阴阳失调,神机失用。

中风痴呆好发于中老年人,与中风病有共同体质因素,二者发病机理密切相关。中风后,由于脑络瘀阻直接损伤脑髓,又脑络瘀阻,气血精气难以上输,导致脑乏清阳之助,津液之濡,精髓乏奉养,痰瘀浊气杂于脑髓,使脑之清窍不清,元神失养,而灵机记性皆失,出现神思迟钝,遇事善忘等征状,形成中风痴呆。中风痴呆以智能障碍为主,可伴有中风、中经络症状,但多无意识障碍。

人的精神、思维、记忆及聪明智慧等均与脑密切相关,脑神的物质基础是脑髓,而脑髓乃肾精所生,为精髓之所汇。精盈脑健,才能生精神,强志意,利耳目。中老年人由于精气虚衰,使人体内环境失调,终致风、火、痰相互为患,上扰而瘀塞脑络,损伤脑髓。脑络瘀阻,则气血精气难以上输充养脑髓,出现神思迟钝,遇事善忘等智能减退症状。

综上所述,中风痴呆的病位主要在脑,涉及肝、肾、心、脾,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精气亏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终致脑络瘀塞,髓海失养,灵机失用。

诊断标准

  1. 记忆力减退
  2. 判断能力减退
  3. 计算能力减退
  4. 识别能力减退
  5. 语言能力减退
  6. 思维能力减退
  7. 性格改变
  8. 人格改变

中风痴呆的诊断

此外,一般年龄在50-59岁之间,起病缓慢,病程长。上述八项心理指标,如1-3项和第5项其中一项,在六个月内明显减退或明显缺损者,参考年龄、病程,即可诊断为老年期痴呆。该标准包括病名诊断、症候诊断及疗效评分标准三部分。对该标准的适用范围进行了初步界定,主要包括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等。此标准对于中医药在老年性痴呆的研究制订了较为科学、客观的诊断标准,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对于中风病痴呆的诊断,则其中的一些心理指标如个性及性格改变的特点则有待斟酌,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尚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中风痴呆发病前有中风先兆病史或有一次过性眩晕、黑蒙、肢体麻木等中风先兆病史,或本次发病呈卒中样发病,病情逐渐加重或呈阶梯样加重,可伴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等中风症状。以神思迟钝,自知力差,理解多误,定向不能,计算力差,遇事善忘为主症,兼有行动迟缓,兴趣减退,抑郁寡语,或烦乱多语,强哭强笑,二便失禁等。头颈CT检查脑实质有多发梗塞灶或血肿。

心理疗法及社会功能训练

中风痴呆早期,很多患者的人格相对保持完整,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除部分智能减退,躯体不适症状外,患者多因工作、生活、社交能力下降,智力缺损常伴有精神抑郁,或焦虑,甚至悲欢情绪,或存在恐惧、担心被遗弃、被嘲笑或成为他人负担的心理。中晚期可出现多疑、狭隘,甚则人格行为的改变。这些精神因素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治疗预后均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中医学理论认为,形神共俱,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和条件,对中风后智能障碍的治疗除通过口服中药外,「情志疗法」及心理疏导,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使脏腑气机畅达,荣卫通利,从而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中风痴呆的治疗,除药物外,精神心理治疗亦为智能障碍康复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即中医所谓情志疗法。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情志疗法实施的基础,医护人员对此类患者要态度和蔼、耐心、热情,尊重患者,不使用有伤害患者自尊的词语,对患者由于疾病引起的智能障碍的行为改变,予以理解,并以关心患者的角度适当予以引导。

对症疏导,有的放矢。根据患者性格特点、心理、精神障碍的不同,分别予以解释、开导、劝慰,消除患者抑郁紧张和恐惧心理,解除患者心理压力。对患者预后方面适当的保证,可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或通过中医「以情胜情」心理疗法,帮助患者平衡心理状态。此外,还可用「精神转移法」,如听音乐及鼓励患者从事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引导患者谈论既往经历等等,分散病者对疾病的注意力。

在实施情志疗法的同时,对患者进行智力活动锻炼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通过简单的运算练习、拼图练习、记忆每日新闻及日常活动机能练习,重建患者计算、定向、记忆能力等。

创建良好的休息环境、齐整、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心情、睡眠、食欲均健康,注意房间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去除秽气,使患者神清气爽,情绪倍增,从心理上使患者得到相对的满足,增强其生命的活力,此项需要得到患者的家属的合作,才能促使病情好转。

情志疗法

在中国最早的经典医著《内经》中就有关于心理学的描述,以精神情志变化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原因。中国古医学就有用「情志转移」的方法治病,相同于今日的情志疗法。

以情胜情疗法

是根据中医脏象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治疗病人。以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及情志之间存在着五行相制。不良情志会导致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运用情志之偏,来补偏弊。疗法分激怒疗法、喜乐疗法、悲哀疗法、惊恐疗法及思虑疗法几种。

精神转移法

转移法是心理学常用的手段,藉其他事件活动用来缓冲矛盾和调适情绪。有注意转移法、代偿转移法等。因为当人有了不良情绪时,往往会不理智地处理问题,精神转移法是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某一件事件转移到另一件事上,以调节不良情绪,有主动转移法和被动转移法两种。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