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發mRNA藥治鼻咽癌
鼻咽癌大多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關。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以EB病毒作為治療標靶,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研發出一種創新的鼻咽癌治療藥物,針對性地殲滅攜帶EB病毒的癌細胞。
鼻咽癌大多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關。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以EB病毒作為治療標靶,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研發出一種創新的鼻咽癌治療藥物,針對性地殲滅攜帶EB病毒的癌細胞。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兼中大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成員柯岱飛教授領導的團隊,成功研發一種可3D打印的生物活性材料,有望用於修復大範圍的肩袖撕裂。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發表。
中大學醫學院與國際心臟瓣膜疾病專家合作,比較亞洲和歐美的退化性二尖瓣倒流患者在病情、治療方案及臨床結果的差異。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sia》發表。
FDA批准Yesafili(Aflibercept-jbvf)及Opuviz(Aflibercept-yszy)作為商品名稱Eylea(Aflibercept)的可互換生物仿製藥,或有助減低治療黃斑藥物的成本。
中大研究顯示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能夠降低新冠住院患者急症期後死亡和出現後遺症的風險,研究結果已於醫學期刊《刺針傳染病學》(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
港大醫學院和瑪麗醫院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於發病6小時後(黃金治療期)接受血管介入動脈取栓手術(取栓手術)治療仍然有效。這項為期逾五年的研究發現,當中超過三成患者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FDA核准Alectinib用於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腫瘤切除後的輔助治療。
柏金遜症可算是「棘手」的疾病,因為症狀因人而異,每個患者不盡相同,而隨著病情加深,患者於不同階段又會出現不同病徵。腦神經科醫生籲除了注意患者的活動能力外,也要注意非運動症狀如疼痛與抑鬱。
香港人普遍自覺睡眠不足,在交通工具上補眠的現象十分常見。一項「港人睡眠及補眠習慣調查」透過網上問卷訪問共704名受訪者,以了解港人睡眠問題、日補眠習慣及睡眠不足之因。精神科醫生指,太易在交通工具上入睡並非好事!
中大醫學院早前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最近確定了口服標靶藥物及放射治療有望醫治對免疫治療出現抗藥性的肝癌患者。研究結果已在多個國際會議及國際醫學期刊《肝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上發表。
中大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了磁控溶血酶激活劑納米機械人(tPA-nbots)治療缺血性中風,溶栓速度較傳統治療快,並有效疏通更細小更遠離主幹的末梢血管,有望減少缺血引起的腦損傷。研究已於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及《Science Robotics》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