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3招 與濕疹共存

0
618
views

濕疹在香港是常見的皮膚病,每5人便有1人在不同時期患上濕疹,估計香港患者人數達150萬。濕疹患者的皮膚屏障受損,容易出現皮膚感染,其中最常見是金黃葡萄球菌感染,嚴重個案甚至會引致惡菌入血。

位性皮膚炎(濕疹)患者一般需要使用潤膚膏和低致敏的護膚產品,鞏固皮膚的屏障功能,醫生亦會因應病情,處方類固醇消炎類藥物或其他治療,如口服免疫抑制劑、光照療法等。

患者對用藥有抗拒

濕疹關注組最近進行一項濕疹患者/照顧者對不同治療依從性及成效問卷調查,成功訪問200名濕疹患者,當中51%年齡介乎19-40歲;約20%為41-50歲,發現濕疹患者不但對類固醇恐懼未有減少,對抗生素的使用也感到抗拒。

對於使用類固醇治療濕疹,超過90%受訪者同意類固醇副作用大,症狀改善後要盡快停用;逾80%認同使用類固醇會上癮;逾70%選擇沒有類固醇的藥物或藥膏;逾60%會要求醫生不要處方類固醇。當濕疹患者皮膚出現細菌感染時,醫生會處方抗生素處理引起感染的病菌。問卷發現逾4成受訪者會按醫囑使用抗生素但卻未有完成療程;逾6成受訪者認為使用抗生素會產生抗藥性,27%認為治療無效;21%認為情況改善便毋須繼續用藥。至於皮膚護理,大部分受訪者都很重視,接近70%最少早晚搽兩次潤膚膏,甚至每日最少搽三次或以上。

調查結果令人憂慮的是,過半數濕疹患者未有跟從醫囑使用藥物及完成療程,主因是擔心類固醇和抗生素帶來副作用,然而,若患者出現細菌感染但沒跟從醫生指示完成抗生素療程,將會更易令細菌產生抗藥性,嚴重感染個案甚至會引致惡菌入血,有機會造成生命危險。

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韓錦倫教授表示,金黃葡萄球菌是皮膚表面常見的細菌,正常人中只有5%會在皮膚中檢測得到,但超過70%濕疹患者的皮膚可檢測到金黃葡萄球菌。當濕疹發作時,皮膚微生態失衡,增加了金黃葡萄球菌的繁殖機會,過多的金黃葡萄球菌會形成生物膜,並產生超級抗原、毒素、酶和其他蛋白質。這些物質會令炎症反應惡化,加劇炎症反應,堵塞汗管,引起痕癢,令皮膚屏障進一步受損,引起惡性循環,傷口亦會受到感染,令病情惡化。若皮膚大範圍受金黃葡萄球菌感染,以致細菌入血出現低溫症,便十分危險。

重整皮膚屏障

減少細菌對濕疹患者的影響,有研究指出,有效的潤膚品能重整皮膚屏障構造,杜絕細菌入侵的機會。韓錦倫教授建議濕疹患者注意以下護膚要點:

  • 每天潔膚
  • 洗澡的時間不宜過久,水溫要適中,勿過熱。
  • 洗澡時,不要用毛巾或海綿大力磨擦皮膚以免刺激皮膚。
  • 避免用肥皂、含香料的清潔劑或消毒藥水洗澡,以免刺激皮膚及過度去除皮膚表面的皮脂。
  • 恆常護膚以保持皮膚滋潤,配合適當的藥物治療。

簡單3招

韓錦倫教授強調,濕疹並非無藥可醫,但切勿盲目相信錯誤的治療方法,必須接受正當治療。發作時,應適當用藥。如有繼發性感染,應立即就醫,並按照醫生指示,適當依時完成抗生素療程,因害怕藥物副作用而不敢接受治療,反會導致濕疹持續惡化。

「不要忽視金黃葡萄球菌對濕疹患者的影響,謹記治療濕疹的關鍵,即持續用藥、皮膚護理及正面心態,只要簡單3招,逾9成患者的濕疹可有效控制,雖不能斷尾,但患者應抱持正面心態,學習與濕疹共存。」3

對濕疹治療的誤解

  • 類固醇 —— 大眾對類固醇存有極大恐懼,特別是用在小孩身上,認為會影響發育甚或會變成「毛孩」;亦有人擔心類固醇成癮。類固醇成癮的元兇其實是「誤用」,類固醇從來都沒被建議長期使用,只有錯誤的用量和長期使用,才會誘發所謂上癮的情況。類固醇雖有副作用,但也是非常好的皮膚治療藥物,而且價格相宜,只要適當地使用,極為安全及有效。類固醇種類繁多,有強效與弱效之分,不應自行購買使用。
  • 中西藥亂用 —— 患者覺得西藥治療濕疹多缺點,例如潤膚膏油膩、類固醇和抗生素有副作用、免疫調理藥會致癌,而且濕疹不能斷尾,不信任西藥,又認為中醫藥無效,所以病情難有好轉。事實上,隨著對濕疹機理的深入了解,現在已有很多有效的針對性治療及新藥物,患者應多與醫生溝通,有助醫生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 潤膚品 —— 有些患者經常追求「純天然」產品,甚至放棄正當治療,往往因此延誤治療。很多患者外表看來正常的皮膚其實也在發炎,所以潤膚產品在濕疹防治中十分重要,敏感人士應避免使用成分太複雜的潤膚品,含香料的有機會致敏。不少研究反映患者對潤膚產品使用率偏低,事實上,無論任何潤膚品,患者最好持之以恆地使用。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