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療標靶應對肝癌免疫治療抗藥性
中大醫學院早前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最近確定了口服標靶藥物及放射治療有望醫治對免疫治療出現抗藥性的肝癌患者。研究結果已在多個國際會議及國際醫學期刊《肝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上發表。
中大醫學院早前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最近確定了口服標靶藥物及放射治療有望醫治對免疫治療出現抗藥性的肝癌患者。研究結果已在多個國際會議及國際醫學期刊《肝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上發表。
中大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了磁控溶血酶激活劑納米機械人(tPA-nbots)治療缺血性中風,溶栓速度較傳統治療快,並有效疏通更細小更遠離主幹的末梢血管,有望減少缺血引起的腦損傷。研究已於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及《Science Robotics》發表。
中大醫學院的最新研究分析本港逾四萬名60歲或以上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數據,發現在服用抗病毒藥物富馬酸替諾福韋(TDF)超過兩年後,患者的骨折風險較高。研究結果已於醫學期刊《肝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發表。
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從γδ-T細胞中提取的外泌體不僅具有直接的抗腫瘤效果,在開發為腫瘤疫苗時亦能有效誘導腫瘤特異性免疫反應。研究提出嶄新的癌症治療方法,並發表在《細胞外囊泡雜誌》。
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的研究團隊在幹細胞研究取得突破進展,研發出可將血液和皮膚細胞轉化為腦神經幹細胞,克服當前幹細胞誘導技術的局限性,相關研究已於《科學進展》和《核酸研究》發表。
香港理工大學與眼鏡88展開人工智能糖尿眼篩查研究計劃,於2024年3月開始,運用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何明光研發的人工智能驅動便攜式眼底相機,為合資格人士進行視力測試及糖尿眼篩查。
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顯示,雖然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達至糖尿病緩解,然而,全球整體能達至糖尿病緩解卻不高。研究結果已於國際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發表。
香港大學醫學院和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利用幹細胞生成人類免疫細胞,用於癌症免疫療法,有望提升癌症靶向療效。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學術期刊《信號轉導與靶向治療》(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港大醫學院發現PD-1增強型DNA疫苗策略有望成為用於防治愛滋病的第三代DNA疫苗。是項研究已於美國微生物學學會雜誌《Microbiology Spectrum》發表。
中大醫學院進行了一項全國性多中心研究,證實CD9蛋白與ALL病童的預後有密切關聯,可作為預測復發風險的獨立生物標誌物,為臨床治療提供新指引。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Leukemia。
香港大學一項跨學科研究成功識別青少年原發性脊柱側彎的主要成因為SLC6A9基因變異,令突觸神經傳送及中樞模式發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s)失調。研究已在學術期刊《臨床研究期刊》發表。
人工智能(AI)於醫學界的應用愈趨廣泛,中文大學醫學院最近就AI輔助內窺鏡技術完成兩項研究,均證實可提升消化道癌症的診斷及治療成效,亦有助醫生的技術培訓。研究結果分別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