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膽固醇減心臟併發症風險
中大醫學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胸外科團隊一項回顧性研究,探討血脂水平與病人在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的長期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亦計算出患者最佳的膽固醇水平。詳情已於醫學期刊《JTCVS Open》發表。
中大醫學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胸外科團隊一項回顧性研究,探討血脂水平與病人在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的長期心源性死亡或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亦計算出患者最佳的膽固醇水平。詳情已於醫學期刊《JTCVS Open》發表。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分析近萬名乙肝康復者長達十二年的數據發現,在康復後出現嚴重肝病併發症的風險會隨時間下降,尤其從未患上肝硬化的患者,然而,乙肝康復者出現肝癌的風險卻未有呈現隨時間過去而降低。團隊建議康復者仍須接受長期肝癌監測,詳情已刊於國際醫學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
有國際臨床研究指,剛確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可選擇「雙標靶藥物配合化療藥物」,較傳統一線治療減低復發風險。病友組織亦推出免費支援計劃,為DLBCL患者提供治理及情緒諮詢服務。
中大醫學院對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進行研究,評估其預防近視的功效。結果顯示在4-9歲沒有近視的兒童中,使用低濃度阿托品眼藥水可降低近視發生率,研究已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
中大醫學院完成全球首例運用「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以微波消融術治療轉移性肺腫瘤。手術可精準地以無創傷性的微波消融術消除肺部周邊及末端的腫瘤,更大程度保留患者的肺功能。技術正處臨床研究階段,目標於全球完成145例。
香港大學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研究團隊在一系列回顧研究中發現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有降低對患上腎臟和呼吸系統疾病風險的能力,研究已發表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中大醫學院領導的一項國際研究,對美國曱甴進行基因組測序和致敏原鑑定。在現有13種已知的曱甴致敏原外,發現7種新型致敏原,研究有助設計針對曱甴過敏免疫療法。結果已在國際科學期刊《過敏症》發表。
港大研究團隊研發了包載甲狀腺素的納米粒,經過脂肪靶向多肽修飾後,可選擇性將TH輸送到脂肪組織,解決全身遞送甲狀腺素的副作用,有望推動肥胖及其併發症的治療發展。研究已發表在《自然通訊》。
香港政府把含大麻二酚(CBD)產品列為《危險藥物條例》,受到使用管制,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亦頒布,大麻二酚不適用於食品及作為膳食補充劑的成分。大麻二酚為甚麼一直有用於多種產品,而忽然又被禁?
港大醫學院與全球33位國際專家合作,研究能否利用血漿EB病毒DNA替代常規鼻咽癌的標準檢測,而所有專家一致反對在沒有影像掃描下,使用血漿EB病毒 DNA作為鼻咽癌分期的唯一方法。有關內容已於《Lancet Oncology》發表。
中大醫學院分析了香港200萬名成年人的臨床數據,以了解糖尿病前期對健康的長期影響,發現平均年齡為20歲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一生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均有高風險。研究已於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發表。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及臨床腫瘤學系團隊發表嶄新的中期肝癌「先縮後除」綜合治療方案。研究已刊於《刺針腸胃病學及肝臟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近年全球原發性腦癌的整體發病率趨勢平穩,但高收入國家的年輕男性發病率卻顯著上升。研究人員建議針對高危人口採取疾病風險因素控制及早期癌症檢測措施,詳情於醫學期刊《神經腫瘤學》(Neuro-Oncology)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