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後疾病的趨勢

沙士期間中西抗病毒藥物被廣泛使用作為預防與減低疫情的症狀,中藥的抗病療效廣受香港市民的追捧。但在沒有健全的全民醫保地區,這種治療方式會對老百姓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此外,引進治療癌症的新藥當時亦成為重要時事議題。

鴉片類藥物增術後患者死亡風險

港大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探討病人手術後使用鴉片類藥物的情況,結果顯示接受手術的患者出院時使用鴉片類藥物,可增加術後鴉片類藥物的持續使用、重複入院及死亡機率。結果已於《英國麻醉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刊登。

生物製劑治中度至嚴重濕疹

濕疹在香港十分普遍,每5人便有1人在不同時期患病,估計現時全港逾50萬人患中度至嚴重濕疹。近年有生物製劑可控制病情,唯藥費高昂,不是所有患者都能負擔!

中風後的情緒病

多年前,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及精神科學系對香港中風病人患情緒病的情況進行研究,發現中風病人患抑鬱症及情緒病的比率為17.2%。中風後抑鬱症對患者的康復速度、身體機能、生活質素、自殺率均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標靶藥延晚期甲狀腺癌存活期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甲狀腺癌是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患者一般為中老年人,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對於晚期甲狀腺癌,現時已有標靶藥物能延長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

疫苗防護肺炎球菌威脅

肺炎球菌感染可透過接種疫苗有效預防,惟調查顯示,逾半中老年人由於不認識肺炎球菌疫苗而沒有接種。香港醫學界及社福界代表呼籲大眾關注肺炎球菌的威脅,提升高危人士預防感染的意識。

疾病早知道

疾病防治的一個最重要原則是早發現早治療,當然,這個世界沒有「早知」,所以,我們對自己身體出現的一些小變化應知所警惕。

護胃免胃痛

因為壓力大,現代人幾乎不可避免地出現腸胃不適,或因消化不良,或因幽門螺旋桿菌。胃,看似甚麼都能消化,而當承受壓力時,卻是首當其衝!

推動減少心因性猝死

心因性猝死每年奪走全球數百萬人性命,且成因複雜,醫學期刊《刺針》於荷蘭舉行的歐洲心臟病學大會上成立「減少全球心因性猝死委員會」,提出警惕國際社會的建議,以期在未來十年減少心因性猝死所造成的各種負擔。

認識糖尿足減截肢風險

一項「港人對糖尿足的認知及關注調查」透過網上問卷訪問1,141名受訪者,除了解港人對糖尿足的認知外,並提升香港社會對糖尿足患者的關注及提升足部健康及護理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