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漿DNA可偵測早期鼻咽癌
本港每年有700多宗新症的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有關,中大醫學院研究證實檢測癌細胞於血漿內釋放的EB病毒DNA,有助診斷出早期鼻咽癌患者。研究已於醫學期刊《NEJM Evidence》發表。
本港每年有700多宗新症的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有關,中大醫學院研究證實檢測癌細胞於血漿內釋放的EB病毒DNA,有助診斷出早期鼻咽癌患者。研究已於醫學期刊《NEJM Evidence》發表。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在確定一項驗證性試驗中驗證了臨床益處後,將用於治療成年阿爾茲海默氏症的Leqembi轉為傳統批准。Leqembi是第一個從快速批准轉為傳統批准治療阿爾茲海默氏症β澱粉樣蛋白的抗體。
中大一項研究指,藉著檢測腸道微生態,有望找出高風險演變為柏金遜症的個案,從而及早預防、介入及治療柏金遜及其他腦退化疾病。研究結果已刊於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中大醫學院與環太平洋大學協會合作,估算小腸癌的全球分布,並分析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研究發現小腸癌發病率在全球都有上升情況,長者的升幅更為明顯。詳情已於醫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發表。
港大醫學院設計出新型微針貼片,為皮膚感染提供非抗生素治療方法。貼片採用由超聲波觸發的鋅基金屬有機框架抗菌納米粒子,通過微針貼片方式治療被細菌感染的皮膚組織,研究已刊登於《Science Advances》。
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血液中的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在肺癌中擔當重要角色,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可提升其在腫瘤中的抗癌能力,有望突破現有療法的障礙。研究已刊登於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證實,香港現時兩種新冠口服藥可有效降低院舍長者入院風險及重症率。面對近期感染數字回升,有關研究結果可為院舍及社區長者提供實證參考,詳情已在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發表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進行的研究顯示,本港兒童患上散光的比率較其他海外城市高,每5個年齡6-8歲的學童中便有1個患上中度至嚴重散光,研究亦證實父母的散光度數與子女患散光的風險及程度密切相關。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梁偉強教授與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過去40年來全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持續下降,全面更新了相關流行病學數據。有關內容已刊登於《刺針腸胃病學與肝臟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