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認知障礙症的4個風險因素

為甚麼有些人會患上認知障礙而有些人卻能活到老年沒有記憶問題?科學研究人員發現4個認知障礙的風險因素。

疫情下哮喘病人求診難

長期病患者在新冠疫情下往往是受影響的一群,以哮喘病人為例,患者無法如常到普通科門診覆診,用藥過程欠缺醫生跟進,或會令病情更加嚴重。

成人1型糖尿病新症發病率較預期高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一項國際糖尿病研究發現,成人1型糖尿病的新症發病率較傳統預期高,新症數量不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甚至有病例是晚年才發病。研究結果已刊登於醫學期刊Diabetes Care。

心臟病患者也可做運動

醫生經常推崇運動的重要及必要,但是運動必須具有兩大要素才能持之以恆,一是安全性,另一個是娛樂性,而心臟病患者在選擇運動時,需要注意安全多於娛樂。

新冠康復者有較高風險出現乾眼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的研究團隊發現,每五名新冠康復者中就有一人出現最少一種與乾眼症相關的症狀,例如視力模糊、眼睛瘙癢、疼痛或燒灼感等;患者的新冠病情愈嚴重,出現乾眼症的風險愈高。

Omicron不是流感!

雖然有人把Omicron比喻為大號流感,事實上它比流感嚴重,且有更高死亡率,第五波疫情的死亡人數是個很大的教訓。我們要及早截斷病毒傳播,除了接種疫苗,也應善用快速測試,保護家人。

結直腸癌光控療法有助精確釋放藥物

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研發了新型結直腸癌光控療法,將花青染料與抗癌藥物前藥混合,製成注射用光反應納米製劑,再經外部光照釋放藥物以殺死癌細胞。

中醫藥抗疫,有用?沒用?

新型冠狀病毒近日肆虐香港,部分自行服用過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的確診者表示,用後症狀沒有得到緩解,甚或加重,因而質疑中醫藥抗疫的功效。

醒「目」營養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電子資訊發達,不論是工作需要、網上學習、娛樂節目,甚至乎人與人之間的通訊聯繫,互聯網資訊使用已成大勢所趨,再加上疫情陰霾下,大家的生活已是「機不離手」

及早識別難治型抑鬱症病人

本港近年因精神疾病衍生的負擔日益增加,市民面對重大社會經濟變遷如反修例事件和持續兩年多的新冠疫情而持續承受負面情緒,社會亦愈來愈關注精神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