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藥業1998-2019





醫療設施的增減與方向
1997年,醫管局屬下的公立或政府全額資助的教會和地區醫院與衛生署屬下的 100家公立診所是分開管理的。2003年7月醫管局接收了衛生署的59間門診診所,並增聘了45名藥劑師提供藥物附件服務,減低以往衛生署診所錯配藥物的風險。

西藥業人力資源的開發
香港大學在1954年停辦了藥劑科文憑後,相隔55年在2009年重新在醫學院的藥理系開辦了藥劑學學士課程。香港大學的藥理學基礎研究在國際上一直都享有良好的聲譽。假以時日,已成立多年的藥理與藥劑學院或能在科研上再創高峰。



新藥的研究與引入
跨國藥廠在1970年代已加速投資新藥研發以針對二戰後的嬰兒潮演變成銀髮族疾病的趨勢。另外,愛美者願意花錢採用一些可以減緩衰老的藥劑,例如肉毒桿菌的針劑(Botulinum Toxin,BTX)。
1997年後疾病的趨勢
沙士期間中西抗病毒藥物被廣泛使用作為預防與減低疫情的症狀,中藥的抗病療效廣受香港市民的追捧。但在沒有健全的全民醫保地區,這種治療方式會對老百姓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此外,引進治療癌症的新藥當時亦成為重要時事議題。
1997後香港人口結構的轉變
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各方面都有著不多不少的改變,1998-2019年間,中醫藥復興、沙士、零售業的起伏,是香港西藥業所繼承的殖民地時代遺留的缺陷,以及香港中醫藥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