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in
News
Health
傳染病
免疫及過敏病科
兒科
內分泌及糖尿
呼吸系統
外科
婦產科
家庭醫學
復康科
心臟血管
急症科
整形外科專科
泌尿科
牙科/口腔
生殖醫學
皮膚
眼科
精神病科
耳鼻喉
肝腸胃
胸肺科
脊骨神經科
腎科
腦神經
腫瘤科
藥物
血液科
行為/心理
遺傳病
風濕科
Medicine
LifeStyle
Beauty
Family
Food
Living Well
Nutrition
Travel
Feature
《侏羅紀醫院》
病案實錄
藥劑歷史
Chinese Medicine
中藥
中醫
Blog
註冊 / 我的帳戶
網上商店
購物車
Sign in
Welcome!
Log into your account
your username
your password
Forgot your password?
Password recovery
Recover your password
your email
Search
Login
About
Links
Newsletter
Sign in
Welcome! Log into your account
your username
your password
Forgot your password? Get help
Password recovery
Recover your password
your email
A password will be e-mailed to you.
醫.藥.人
News
Health
傳染病
免疫及過敏病科
兒科
內分泌及糖尿
呼吸系統
外科
婦產科
家庭醫學
復康科
心臟血管
急症科
整形外科專科
泌尿科
牙科/口腔
生殖醫學
皮膚
眼科
精神病科
耳鼻喉
肝腸胃
胸肺科
脊骨神經科
腎科
腦神經
腫瘤科
藥物
血液科
行為/心理
遺傳病
風濕科
All Health
牙科/口腔
病患者脫牙須小心 !
31/01/2023
傳染病
三重病毒威脅老弱幼兒!
04/01/2023
家庭醫學
退燒藥不能抗病毒
14/12/2022
Medicine
LifeStyle
Beauty
Family
Food
Living Well
Nutrition
Travel
All LifeStyle
Food
辣椒
13/01/2023
Nutrition
吸收高纖防腸病
27/12/2022
Travel
旅伴大學問
19/12/2022
Feature
《侏羅紀醫院》
病案實錄
藥劑歷史
All Feature
Feature
《侏羅紀醫院》
08/10/2018
Feature
醫藥分家 —— 鍾永明:失敗,是因為太天真!
11/01/2018
Feature
醫藥分家 —— 屢戰屢敗 屢敗屢戰
02/12/2017
Chinese Medicine
中藥
中醫
All Chinese Medicine
中醫
養生三大要素
27/01/2023
中醫
運動屈肌腱鞘炎
20/01/2023
中醫
冬令清潤湯水
23/12/2022
Blog
註冊 / 我的帳戶
網上商店
購物車
中醫
養生三大要素
27/01/2023
中醫
運動屈肌腱鞘炎
20/01/2023
中醫
冬令清潤湯水
23/12/2022
contentmanager
216
Fans
Like
0
Followers
Follow
120
Followers
Follow
0
Likes
Like
0
Subscribers
Subscribe
Today's News
All
All
Beauty
Blog
Chinese Medicine
Family
Feature
Food
Health
LifeStyle
Living Well
Medicine
News
Nutrition
Travel
《侏羅紀醫院》
中藥
中醫
傳染病
免疫及過敏病科
兒科
內分泌及糖尿
呼吸系統
外科
婦產科
家庭醫學
復康科
心臟血管
急症科
整形外科專科
泌尿科
牙科/口腔
生殖醫學
病案實錄
皮膚
眼科
精神病科
耳鼻喉
肝腸胃
胸肺科
脊骨神經科
腎科
腦神經
腫瘤科
藥劑歷史
藥物
血液科
行為/心理
遺傳病
風濕科
骨骼肌肉
體重管理
麻醉/痛症科
中醫
養生三大要素
27/01/2023
0
中醫
運動屈肌腱鞘炎
20/01/2023
0
屈肌腱鞘炎最常發生在手指,主要是肌腱與腱鞘因過度磨擦而產生炎症,形成結節,手指不能伸直,就是常說的彈弓指。
中醫
冬令清潤湯水
23/12/2022
0
廣東人素有煲湯文化,利用藥膳滋補養生,在天氣冷的冬令時分,一碗老火湯不但暖入心,更滋潤營養。
Cycle
Yoga
Jogging
Health
All
All
Beauty
Blog
Chinese Medicine
Family
Feature
Food
Health
LifeStyle
Living Well
Medicine
News
Nutrition
Travel
《侏羅紀醫院》
中藥
中醫
傳染病
免疫及過敏病科
兒科
內分泌及糖尿
呼吸系統
外科
婦產科
家庭醫學
復康科
心臟血管
急症科
整形外科專科
泌尿科
牙科/口腔
生殖醫學
病案實錄
皮膚
眼科
精神病科
耳鼻喉
肝腸胃
胸肺科
脊骨神經科
腎科
腦神經
腫瘤科
藥劑歷史
藥物
血液科
行為/心理
遺傳病
風濕科
骨骼肌肉
體重管理
麻醉/痛症科
Living Well
10個問題找出亞健康!
01/11/2013
0
Family
10個身體患病的警示
03/04/2019
0
很少疾病是完全無徵兆的,在發病之前多或少都會有些微病徵可尋,只是這些病徵一般不明顯,經常被我們忽略。
中醫
10種體質的運動調養法
06/10/2014
0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中西醫都主張多做運動,保持人體活力,中醫更講究日常運動應有一定原則及按相應體質來作鍛鍊。
Popular Categories
News
446
Medicine
302
中醫
258
牙科/口腔
128
中藥
126
Family
125
LATEST ARTICLES
牙科/口腔
病患者脫牙須小心 !
31/01/2023
0
講大話會不會甩大牙很難證實,但是,若年紀一把,平常牙齒又沒甚麼保養,牙齒則一定會逐漸離你而去,而且不限於大牙!
News
T細胞衰竭致免疫治療失效
28/01/2023
0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能消滅癌細胞的CD8+ T細胞會被一種稱為I型干擾素抑制,導致免疫治療對付腫瘤失效。研究已發表於《Cell Reports》。
中醫
養生三大要素
27/01/2023
0
現代人生活作息不良、精神緊張、環境空氣欠佳等,往往令身體出現小毛病,影響生活。中醫「養生固本」就借這個「本」來概括人體內在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讓人類有能力抵禦各種外邪的侵襲、有能力適應各種環境、有能力自我康復。 養生的三調養 —— 正氣、陰陽、臟腑,就是「本」的具體體現和載體,可以用於判斷自身的健康狀態和問題之所在。 養生的關鍵 正氣 正氣就是幫助人們抵禦外邪,避免生病,以及加速病後康復。只要人體正氣充足,致病的外邪就不能輕易入侵人體,也就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隨著年齡增長、不良的生活習慣,加上其他各種異常的外邪 —— 例如寒冷、潮濕及環境污染等,導致外邪入侵身體,正氣虛弱。 如何判斷自身正氣是否充足? 正氣不足時,就會出現目光呆滯、反應遲鈍、食欲不佳、容易疲勞、記憶力欠佳等症狀。如上述症狀持續一段時間,則是正氣不足,需及時扶正氣。如果未能從初始階段及時調養,就容易發展成抵抗力差、容易患上疾病、久病不愈等問題。 要扶助正氣,就需要從自身飲食生活習慣著手。飲食方面,可以多食補益類食物,盡量少食寒涼或耗氣的食物;冬天注意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避免熬夜,每日20分鐘午休。除了日常生活保養,適當使用一些中草藥,如靈芝 、黃耆、黨參、陳皮等煲湯或沖水飲,也可達到扶助正氣的作用。 陰陽 《黃帝內經》曰:「生之本,本於陰陽」,萬物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人也不例外。保持陰陽協調平衡,人體的生命活動就正常;一旦陰陽失衡,生命活動就出現混亂,嚴重還會引致疾病。陰、陽對人體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兩者平衡。 陰虛並非女性專利,陽虛亦非男性獨有,所有人均有機會出現陰陽不平衡的情況。有陽虛問題的人會加速衰老,更早脫髮、掉牙、受筋骨疼痛困擾;有陰虛問題的人則容易心煩氣躁、排毒不順、導致消化系統疾病。而且,陰陽會互相影響,當陰虛或陽虛持續,會形成陰陽俱虛的情況,使健康狀況更差,所以調理陰陽必須及早。 《黃帝內經》的「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平人(亦即常人)是健康的陰陽平衡;「欲病」就是現代所指的亞健康,雖然未實際患病,但已經出現陰陽不平。應積極養生,及早調理身體回復平人、未病狀態。 臟腑 臟腑,就是指人體內臟的總稱,包括五臟、六腑,五臟為心、肝、脾、肺、腎;六腑為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一個臟腑都是一個功能群。中醫不僅注重每個臟腑各自的生理功能,而且非常重視臟腑之間的功能聯繫與協調,就像環環相扣的齒輪,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任何一個臟腑一旦脫離整體就會失去意義。只有每個臟腑都發揮了正常的功能,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人體這個大機器才能正常地運作。 君主之官 —— 心 「心」像是一家之主,一國之君。生命能夠延續,血脈能夠充盈,人體能夠隨時應對環境變化及時做出調整,全都有賴於「心」。 世界衛生組織《心血管風險評估和管理袖珍指南》中提到,血管疾病是造成全球殘疾和死亡的主因,可通過預防措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想養心,就要「莫生氣、管住嘴、多運動」。飲食保持規律,少鹽少油,多菜少肉七分飽;充足睡眠,建議午休20分鐘;多行走,多運動郊遊,可有益身心,令心情愉快。另外,中草藥的丹參 、三七、山楂、銀杏葉等有活血化瘀,保護心腦血管的作用。 將軍之官 —— 肝 肝的調和,使心情暢快輕鬆,把消化排泄指揮妥當。所謂「肝膽相照」,肝的功能好了,膽就能順利排出膽汁,消化肥甘厚膩的食物,大便就能順利排出,女性的月事規律,氣血也順暢了。「肝喜調達而惡抑鬱」,肝主疏泄。心情好,氣機暢達,脾胃機能佳,便可促進食物的消化、營養的吸收和廢物的排泄。反之,如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嚴重的話會影響脾胃功能,這也是為甚麼人心情欠佳時往往胃口變差,吃不下飯。此外,肝作為重要的解毒器官,過量飲酒、三高(高鹽、高糖、高脂)飲食都是損害肝的重要因素,不可不防。 要想養肝,就要有意識地避免鬱悶,保持心平氣和;飯酒適量,避免酗酒;看電視、使用電腦每小時要讓眼睛休息一下,眺望遠處的風景。古代醫書《嚴氏濟生方》記載的「葛根湯」、《世醫得效方》記載的「枳椇子丸」都是中醫養肝名方,顯示古代醫學對養肝的重視,兩方中含有的葛根、梔子、枳椇子 ,有保肝利膽的作用,保護肝臟健康。 倉廩之官 —— 脾 俗語說「先天不足,後天彌補」,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後天彌補就要靠脾胃。可見,後勤部長的位置非脾胃莫屬。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猴頭菇、香菇中的多糖能有效保護腸胃,而低聚糖等益生元能促進腸道環境的有益菌繁殖。想要掌握脾胃的調理之道,第一步從重視脾胃健康開始,不要忽略身體的每一個小信號,將脾胃健康的煩惱阻止於細微之時。飲食要定時定量,多菜少肉七分飽,細嚼慢嚥,進食時盡量不要冷熱交替;多吃有補益脾胃作用的食品如粳米、小米、山藥、蓮子肉等,少喝冷飲、綠茶;平時注意胃部、腹部的保暖,不宜穿露臍裝。憂思傷脾,情志方面不要太過思慮。世間美好,豈止於食,我們應該學會善待腸胃,善待自己的身體,因為一切好滋味,都要依靠好脾胃。 相輔之官 —— 肺 肺是宰相,輔佐君主的重臣。肺與心同處上焦,相互依存。肺主氣、心主血,氣離血死、血離氣枯。肺主皮毛,肺氣足,皮膚氣血充足、營養供應源源不斷,就會柔軟光滑、毛孔細膩;肺氣虛,皮膚毛孔變粗、抵抗力下降,容易過敏、長粉刺等。肺開竅於鼻,正常時鼻子光亮、毛孔細;肺氣虛時鼻頭發紅、毛孔粗大。可見,但凡皮膚、咽喉、鼻等的病症都和肺相關 。 肺怕燥、怕熱、怕寒、怕髒,所有這些都會傷肺;肺通過鼻子、皮毛感知天氣變化,並及時上奏君主,再由心調動五臟六腑適應環境變化,以穩定身體狀態。要養好肺,就要做到 「常滋潤、勤通風」。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生津清潤食物,例如楊桃、雪梨 、玉竹、百合、銀耳等。另外,無花果、白茅根有潤肺作用。《神農本草經》記載,無花果有滋補、清熱潤肺的作用,白茅根可用於調理肺熱咳嗽,並有味甘而不膩、性寒而不傷胃的特點。 作強之官 —— 腎 腎為「先天之本」,決定了身體的底子到底有多厚實,而且腎臟還擔負著繁衍生命、傳宗接代的重大職責,地位超然。夜生活過度豐富、夜夜笙歌到天亮,冬天劇烈運動,特別是晚上運動到大汗淋漓,長期身處過於溫暖的居室等,這些都讓腎臟無法正常進行。會出現憔悴早衰、頭髮乾枯脫落、月事漸少、腰膝痠軟、骨質疏鬆、記憶力下降這些腎虛的現象。 要養好腎,就要「不過鹹、重保暖、常運動、心神靜」。飲食方面,要控制鹽的攝入,每天不多於6克食鹽攝取,養成定時喝水的習慣,不要等口渴才去喝水;不憋尿,注意頭部、腰部、膝蓋、腳部的保暖;適當運動,多步行、多做養生操;閱讀是靜心的好途徑,不僅可以清淨心情,還可以增進知識,一舉兩得。 三調養開啓健康之門 正氣、陰陽是整體調理,臟腑是重點突破。中醫學理論強調整體觀,意指人自身是一個整體,講求人體自身內部的平衡。所以,調養就是從整體的方式去調理一個人,建立「治未病」的觀念是養生的首要任務;及時調養身體以達最大效益。正氣、陰陽、臟腑三者共同發揮作用,共同灌注身體源源不絕的生命力,是打開健康之門的重要方法。3
中醫
運動屈肌腱鞘炎
20/01/2023
0
屈肌腱鞘炎最常發生在手指,主要是肌腱與腱鞘因過度磨擦而產生炎症,形成結節,手指不能伸直,就是常說的彈弓指。
News
對糖尿病前期提高警覺
19/01/2023
0
中大醫學院分析了香港200萬名成年人的臨床數據,以了解糖尿病前期對健康的長期影響,發現平均年齡為20歲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一生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均有高風險。研究已於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發表。
Food
辣椒
13/01/2023
0
食物調味很多樣,甜酸苦辣鹹,除了甜味最廣為我們喜愛外,排行第二的就是辣,原來辣椒也全人類普遍喜歡的味道,甚至有人是無辣不歡。
News
中期肝癌綜合治療方案
12/01/2023
0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及臨床腫瘤學系團隊發表嶄新的中期肝癌「先縮後除」綜合治療方案。研究已刊於《刺針腸胃病學及肝臟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News
年輕男性原發性腦癌發病率上升
06/01/2023
0
近年全球原發性腦癌的整體發病率趨勢平穩,但高收入國家的年輕男性發病率卻顯著上升。研究人員建議針對高危人口採取疾病風險因素控制及早期癌症檢測措施,詳情於醫學期刊《神經腫瘤學》(Neuro-Oncology)發表。
News
安宮牛黃丸延長缺血性中風治療期
05/01/2023
0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醫藥學院研究團隊發現,中藥方劑安宮牛黃丸可以將缺血性中風患者的治療黃金期延長半小時,減低溶栓治療所致的腦出血風險和死亡率。研究已在科學雜誌《中國醫學》發表。
1
2
3
...
258
Page 1 of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