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張思明
Posts by Donna Poon:


港大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靶點
港大醫學院發現一種「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亞型Δ42PD-1,在肝細胞癌病人體內有抑制殺傷性T細胞的作用,屬全球首次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靶點。研究已於學術期刊《腸病學》上發表。


RASi類藥物降糖尿患者心腎併發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糖尿病晚期腎病患者停止服用RASi類藥物,可增加出現心腎併發症的風險。結果已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刺針》旗下的《eClinicalMedicine》。

「眼底相」偵測失智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領導的國際團隊成功研發人工智能系統,透過分析「眼底相」(視網膜圖像)便能夠偵測阿茲海默症,準確度高達80%,研究已於國際期刊《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發表。




糖尿病易併發周邊神經病變
糖尿病患者對於周邊神經病變和糖尿病的關係認知不足,將身體麻痺感覺誤以為是衰老的正常反應,到症狀出現多年後才求診,情況往往已惡化。專科醫生籲提高大眾對糖尿病患者因周邊神經病變所面對的風險和對相關併發症的認知。
淺談強直性脊椎炎
強直性脊椎炎亦稱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長期脊椎關節出現發炎症狀的關節炎,通常脊椎連接骨盆的關節也會受影響,「強直性」是指脊椎因為柔韌度減低,限制了彎曲的幅度,因而變得僵硬和強制性直立。
免疫治療降頭頸癌死亡率
頭頸癌是一種在香港相當常見卻又經常被忽視的癌症,過去十多年,頭頸癌的新症數字持續上升,死亡率達三成。有組織指,免疫治療可降低頭頸癌的死亡率,籲政府納入資助項目,幫助頭頸癌患者。
7成女性不認識子宮內膜異位
調查發現,香港每10名女性便有一名患子宮內膜異位症,估計全港逾20萬名育齡婦女患病。此病會為患者帶來長期的月經、性交及慢性骨盆腔疼痛,排便/排尿困難,還有惡心及疲勞等症狀。
混合支架一次過處理多部位胸腔主動脈瘤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心胸外科成功運用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完成亞洲首個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研究結果已於國際心胸外科網絡(The Cardiothoracic Surgery Network)及國際期刊《Journal of Cardiac Surgery》發表。
他汀類藥物效益高於副作用
很多人對服食降膽固醇類藥都有點抗拒,不少是因為藥物或多或少會引起副作用,尤其肌肉痛,從而影響工作及生活。研究指,肌肉疼痛很可能不是藥物引起,而他汀類降膽固醇藥對預防心臟病的效益遠高於發生肌肉疼痛的風險。
管理焦慮情緒
在疫症大流行這幾年大家真的不好過,不少家庭經歷傷痛離散,蒙面蒙了三年(似乎還要蒙下去);旅行開始有點曙光,卻還得看病毒大神會不會再興波作浪。若你在如此種種情況下出現焦慮不安,肯定不孤單。
螺旋微機械人清除中耳導管菌膜
香港中文大學成功開發磁控螺旋微機械人系統,以螺旋形微型機械人結合機械臂輔助的磁控遙距驅動及內窺鏡遞送和觀察,清除中耳導管的菌膜。系統已於人體標本上進行試驗,效果理想。研究結果於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
港人年輕中風發病率增近三成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中風研究組發現於2001-2021年間,香港的年輕中風(指中風發生於18-55歲)發病率增加近三成。研究團隊倡議要有效控制血管風險因素,尤其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