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發現鼻咽癌免疫抑制新靶點

0
1321
views

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一種全新的鼻咽癌亞型及在腫瘤微環境中與EB病毒高度相關的免疫抑制現象,有潛質作為治療靶點。研究已在《eBioMedicine》發表。 

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在世界其他地區並不常見,卻多見於東南亞及中國,尤其廣東及香港,故又稱廣東癌。在香港,鼻咽癌是20-44歲男性最常見的癌症,發病率在男性中排名第八。

95%與EB病毒相關

由於在世界其他地區不常見,其發病機制也未明確,因此鼻咽癌的研究非常依賴本地資源,而香港的病例,95%都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關,所以了解鼻咽癌的發病機制,尤其與EB病毒的關係,對推進這致命疾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至關重要,同時亦是鼻咽癌研究領域的重點。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全新的鼻咽癌亞型及在腫瘤微環境中與EB病毒高度相關的免疫抑制現象,有潛質成為治療鼻咽癌的靶點。

甲基化

研究團隊使用了尖端的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患者的腫瘤樣本,以解構鼻咽癌的表觀遺傳變化。在帶有EB病毒的鼻咽癌腫瘤中有一種稱為「全面高度甲基化」(Global DNA Hypermethylation)的現象,意思是癌細胞內DNA序列的甲基數目大規模增加。這些甲基的功能就像一個關閉按鈕,令抑制腫瘤的基因失去作用,從而促進腫瘤生長。在非EB病毒癌症中很少觀察到全面高度甲基化的現象,因此,在傳統醫學觀點上認為,全面高度甲基化與EB病毒有關,更是鼻咽癌發病的關鍵。然而,研究團隊亦發現20%的鼻咽癌病例卻是「全面低度甲基化」(Global DNA Hypomethylation)的,即甲基在DNA序列上大規模減少。研究指,EB病毒可能重新編輯癌細胞與免疫細胞之間的通訊,從而令癌細胞不被免疫系統破壞。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助理教授代葳博士指出:「腫瘤雖然同樣被EB病毒感染,卻有不同的甲基化現象,但傳統發病機制中並未有這種發現。更重要是,在鼻咽癌研究中,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全面低度甲基化的鼻咽癌病人是否通過另類新機制而發病,了解這些病人的生存率有沒有不同、臨床表現及對治療的反應,從而幫助醫生根據病情量身訂製處方。」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教授龍李梅瑞教授補充:「由於抑制免疫性的細胞訊號與EB病毒相關,這些通訊對腫瘤具有高度特異性,有望成為鼻咽癌治療靶點和生物標誌物。我們現在正設計實驗來探索這種可行性,並嘗試了解與新鼻咽癌亞型相關的臨床意義,希望研究能夠幫助香港的鼻咽癌患者踏上康復之路。」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