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與出生過輕相關
2023年10月在歐洲消化疾病周(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UEG Week)發表的一項突破性研究發現,出生體重過輕的嬰兒在童年、少年或青年時期患代謝性脂肪肝病的概率是正常體重嬰兒的四倍。
2023年10月在歐洲消化疾病周(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UEG Week)發表的一項突破性研究發現,出生體重過輕的嬰兒在童年、少年或青年時期患代謝性脂肪肝病的概率是正常體重嬰兒的四倍。
跨國藥廠在1970年代已加速投資新藥研發以針對二戰後的嬰兒潮演變成銀髮族疾病的趨勢。另外,愛美者願意花錢採用一些可以減緩衰老的藥劑,例如肉毒桿菌的針劑(Botulinum Toxin,BTX)。
中大學醫學院研究了2009-2018年間超過1300萬例於公立醫院求診的成人電子病歷記錄,發現本港所有成人死亡個案中有四分之一與敗血症相關。研究團隊希望公眾能提高對敗血症的關注,並促進早期治療。詳情已在《臨床感染疾病雜誌》發表。
皮質類固醇是強效抗炎藥物,有助緩解關節滑膜發炎,由於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應否處方予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一直存在爭議。中大研究顯示,每日服5mg或以上皮質類固醇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比沒有服用的增加一倍。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專家提醒,單靠手術治療不足以有效管理阻塞性睡眠窒息症(OSA),改善患者生活方式及控制體重,對管理病情同樣重要。研究詳情已在醫學期刊Sleep Medicine發表。
沙士期間中西抗病毒藥物被廣泛使用作為預防與減低疫情的症狀,中藥的抗病療效廣受香港市民的追捧。但在沒有健全的全民醫保地區,這種治療方式會對老百姓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此外,引進治療癌症的新藥當時亦成為重要時事議題。
港大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探討病人手術後使用鴉片類藥物的情況,結果顯示接受手術的患者出院時使用鴉片類藥物,可增加術後鴉片類藥物的持續使用、重複入院及死亡機率。結果已於《英國麻醉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