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医院药物预算与成瘾药的监管

0
901
views

香港医管局的药费支出只占医疗费用10%左右,在积极层面上看,理财相当成功,但短暂的节省开支会否延迟了病人健康复原的机会,导致日后更高的治疗成本?

港政府每年的医疗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GDP)5%,远比欧美、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8-15%低。在2017-2018年度,法国、加拿大、澳洲、瑞士的药费支出占总医疗费用支出平均数的12-14%,中国台湾占19%、日本则占19.8%。医管局的药费支出占总支出641亿港元的10.4%,即67亿港元,而之前的十四年间,却是每年都低于10%。在积极层面上看,是一个成功的理财手段,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短暂的节省药费开支是否会延迟了病人健康复原的机会,导致日后更高的治疗成本?

药物成品的控制方面,在欧美国家是由药剂师监督使用。事实上,受过临床药剂学训练的香港药剂师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团队成员,协助医生以更具经济效益的方法来处理病人用药,提升服药依从性与治疗效果,最终达到减少如抗生素耐药性等产生的副作用。

在香港,很多医生习惯开3-5个处方药给住院或出院病人按不同时段服食,医管局的专科门诊一般提供6个月药物予病人。医管局在高龄人群快速增加的情况下,药品费用支出在过去多个财政年度,即2011-2012年度至2016-2017年度,从36亿4千万增加至66亿7千万,复合年增长率约8%,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增幅。

按医管局2019年1月12日在其网站公布的可供病患购买的自费药物名单,名单内覆蓋的132种药物及所有危险药物注射针剂为重大高危疾病所需要。然而,只有极少数病患者的经济条件符合接受政府成立的「关爱基金医疗援助项目」资助的资格。这对工薪阶层来说是一件「烦恼」的事。

估计在未来的十年里,治疗癌症及调整免疫力的新药费用将会持续增加,对没有足够的储蓄的病患及已退休的年长病患来说,不是一件容易解决的问题。

成瘾药物的监管

卡伦.赖得(Karen Laider)等在他们1999年第45期的《中央滥药登记名录报告》中回顾了当时人们吸毒的最主要原因为:

超过一半以上的年轻人在《中央滥药登记名录报告》中指出吸毒的主要原因是受朋辈影响,在往后的四年,这一数位增了百分之十,其他显著原因分别包括好奇心、缓解无聊和避免不适。重要的是,使用摇头丸和氯胺酮(俗称「K仔」)的人数呈增长趋势,在21岁以下的青年中增加的吸毒者非常可能以寻求快感为理由。

毒品交易的发展依旧堪忧,对香港吸毒人数增长放缓的情况产生不利影响。据香港《南华早报》2015年引述联合国毒品和犯罪区域代表道格斯(Jeremy Douglas)指:「香港和中国大陆是新兴毒品贸易的重要角色。从2008年扣押11吨兴奋剂冰毒/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至2013年的42吨,爆炸性地增加了四倍。报告中提出新的数位,明显地说明冰毒在整个地区的爆炸性普及。2008年至2013年之间,毒品的扣押增加了四倍,冰毒增加一倍达到约14万吨,而药片则增加了八倍,这些交易行为均流行于湄公河次三角洲地区。而且这种药物可以廉价地制造,超丰厚的利润令贩毒更加卖力推广。」

在2014年,所有被呈报吸毒者及21岁以下吸毒者的平均首次吸毒年龄分别维持于18及15岁。从2008-2017年间,药物滥用资料中央档案室录得被呈报

吸毒者的总人数由2008年的14,241人降至2017年的6,725人,累积53%的持续降幅。青少年吸毒人数的跌幅更为显著。21岁以下被呈报的青少年吸毒者在2017年有455人,较2008年的3,474人减少了87%。这个骄人的成绩有赖于热心公益的社会工作者长期到学校提供药物安全和药瘾的健康教育。

药瘾的趋势也正在改变中,精神科药物的服用人数总量已超过海洛英。冰毒服用量已在2014年超过K仔,可卡因及大麻已成为成人、青少年「消闲性药物」的新宠。

香港禁毒常务委员会在2019年3月26日举行的季度会议上,检视了2018年本港的吸毒情况:被呈报的整体吸毒人数持续下降,但青少年吸食毒品(尤其是大麻和可卡因)有所增加,而年轻成年人吸毒、隐蔽吸毒等问题仍需关注。吸食大麻的人数上升幅度最大,达17%(由402人上升至472人)。海洛英继续是最常被吸食的毒品,但被呈报的吸食人数下降3%(由3,722人下降至3,597人)(2014年为 4,581人)。最常被吸食的危害精神毒品仍然是甲基安非他明(俗称「冰毒」),被呈报的吸食人数下降15%(由1,784人下降至1,518人)。

政府也积极宣传预防药物的滥用。同时,鉴于美国近年对吗啡类处方药芬太尼(Fentanyl)的滥用失控,特区政府在2019年把5种芬太尼药物立法定为等同海洛英之危险药物,根据条例,非法贩运及制造这些物质,最高刑罚为终身监禁及罚款500万元;而非法管有及服用这些物质,最高刑罚为监禁7年及罚款100万元。3

转载声明

原文载于《香港西药业史》,出版: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作者赵粤授权刊登。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