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管局的藥費支出只佔醫療費用10%左右,在積極層面上看,理財相當成功,但短暫的節省開支會否延遲了病人健康復原的機會,導致日後更高的治療成本?
香港政府每年的醫療費用佔國民生產總值(GDP)5%,遠比歐美、日本、新加坡和中國台灣等國家與地區的8-15%低。在2017-2018年度,法國、加拿大、澳洲、瑞士的藥費支出佔總醫療費用支出平均數的12-14%,中國台灣佔19%、日本則佔19.8%。醫管局的藥費支出佔總支出641億港元的10.4%,即67億港元,而之前的十四年間,卻是每年都低於10%。在積極層面上看,是一個成功的理財手段,但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短暫的節省藥費開支是否會延遲了病人健康復原的機會,導致日後更高的治療成本?
藥物成品的控制方面,在歐美國家是由藥劑師監督使用。事實上,受過臨床藥劑學訓練的香港藥劑師可以作為藥物治療的團隊成員,協助醫生以更具經濟效益的方法來處理病人用藥,提升服藥依從性與治療效果,最終達到減少如抗生素耐藥性等產生的副作用。
在香港,很多醫生習慣開3-5個處方藥給住院或出院病人按不同時段服食,醫管局的專科門診一般提供6個月藥物予病人。醫管局在高齡人群快速增加的情況下,藥品費用支出在過去多個財政年度,即2011-2012年度至2016-2017年度,從36億4千萬增加至66億7千萬,複合年增長率約8%,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增幅。
按醫管局2019年1月12日在其網站公布的可供病患購買的自費藥物名單,名單內覆蓋的132種藥物及所有危險藥物注射針劑為重大高危疾病所需要。然而,只有極少數病患者的經濟條件符合接受政府成立的「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資助的資格。這對工薪階層來說是一件「煩惱」的事。
估計在未來的十年裡,治療癌症及調整免疫力的新藥費用將會持續增加,對沒有足夠的儲蓄的病患及已退休的年長病患來說,不是一件容易解決的問題。
成癮藥物的監管
卡倫.賴得(Karen Laider)等在他們1999年第45期的《中央濫藥登記名錄報告》中回顧了當時人們吸毒的最主要原因為:
超過一半以上的年輕人在《中央濫藥登記名錄報告》中指出吸毒的主要原因是受朋輩影響,在往後的四年,這一數位增了百分之十,其他顯著原因分別包括好奇心、緩解無聊和避免不適。重要的是,使用搖頭丸和氯胺酮(俗稱「K仔」)的人數呈增長趨勢,在21歲以下的青年中增加的吸毒者非常可能以尋求快感為理由。
毒品交易的發展依舊堪憂,對香港吸毒人數增長放緩的情況產生不利影響。據香港《南華早報》2015年引述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區域代表道格斯(Jeremy Douglas)指:「香港和中國大陸是新興毒品貿易的重要角色。從2008年扣押11噸興奮劑冰毒/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至2013年的42噸,爆炸性地增加了四倍。報告中提出新的數位,明顯地說明冰毒在整個地區的爆炸性普及。2008年至2013年之間,毒品的扣押增加了四倍,冰毒增加一倍達到約14萬噸,而藥片則增加了八倍,這些交易行為均流行於湄公河次三角洲地區。而且這種藥物可以廉價地製造,超豐厚的利潤令販毒更加賣力推廣。」
在2014年,所有被呈報吸毒者及21歲以下吸毒者的平均首次吸毒年齡分別維持於18及15歲。從2008-2017年間,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錄得被呈報
吸毒者的總人數由2008年的14,241人降至2017年的6,725人,累積53%的持續降幅。青少年吸毒人數的跌幅更為顯著。21歲以下被呈報的青少年吸毒者在2017年有455人,較2008年的3,474人減少了87%。這個驕人的成績有賴於熱心公益的社會工作者長期到學校提供藥物安全和藥癮的健康教育。
藥癮的趨勢也正在改變中,精神科藥物的服用人數總量已超過海洛英。冰毒服用量已在2014年超過K仔,可卡因及大麻已成為成人、青少年「消閒性藥物」的新寵。
香港禁毒常務委員會在2019年3月26日舉行的季度會議上,檢視了2018年本港的吸毒情況:被呈報的整體吸毒人數持續下降,但青少年吸食毒品(尤其是大麻和可卡因)有所增加,而年輕成年人吸毒、隱蔽吸毒等問題仍需關注。吸食大麻的人數上升幅度最大,達17%(由402人上升至472人)。海洛英繼續是最常被吸食的毒品,但被呈報的吸食人數下降3%(由3,722人下降至3,597人)(2014年為 4,581人)。最常被吸食的危害精神毒品仍然是甲基安非他明(俗稱「冰毒」),被呈報的吸食人數下降15%(由1,784人下降至1,518人)。
政府也積極宣傳預防藥物的濫用。同時,鑑於美國近年對嗎啡類處方藥芬太尼(Fentanyl)的濫用失控,特區政府在2019年把5種芬太尼藥物立法定為等同海洛英之危險藥物,根據條例,非法販運及製造這些物質,最高刑罰為終身監禁及罰款500萬元;而非法管有及服用這些物質,最高刑罰為監禁7年及罰款100萬元。3
轉載聲明
原文載於《香港西藥業史》,出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作者趙粵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