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成人1型糖尿病新症發病率較預期高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一項國際糖尿病研究發現,成人1型糖尿病的新症發病率較傳統預期高,新症數量不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甚至有病例是晚年才發病。研究結果已刊登於醫學期刊Diabetes Care。

新冠康復者有較高風險出現乾眼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的研究團隊發現,每五名新冠康復者中就有一人出現最少一種與乾眼症相關的症狀,例如視力模糊、眼睛瘙癢、疼痛或燒灼感等;患者的新冠病情愈嚴重,出現乾眼症的風險愈高。



倉鼠或致疫情傳播
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聯同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研究,發現一些自然感染新冠病毒的敘利亞倉鼠為本地爆發2019冠狀病毒病(新冠肺炎)的源頭。受感染的敘利亞倉鼠可以將病毒傳播給人類,從而導致病毒在人類之間持續傳播。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誘發血管炎機制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合作研究新冠病毒誘發血管炎症的機制,發現新冠病毒可以不用進入細胞內部便可激活一種獨特的細胞受體TLR4,從而誘發血管炎症。研究已刊登於科學期刊Stem Cell Reports。
Bebtelovimab緊急使用抗Omicron
新冠疫情持續,新變種 Omicron傳播性更強,極速成為傳播主導,美國FDA最新發布使用一種單克隆抗體緊急使用授權,替代COVID-19治療方案無效時使用。
Omicron喚起mRNA疫苗誘導免疫反應
香港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顯示,mRNA疫苗接種者在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後,能快速地產生廣譜中和抗體和T細胞免疫反應,患者只出現輕微臨床症狀。研究已於《臨床與轉化醫學》期刊上發表。
港大發現治療肝癌新靶點
香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研究團隊與本港及內地學者合作的一項研究揭示,肝癌患者體內循環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在腫瘤轉移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為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方向。
揭示腫瘤形成機制 有望開發肺癌新療法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巨噬細胞—肌成纖維細胞轉化(MMT)機制在腫瘤形成過程中角色關鍵,團隊的臨床前實驗證明,針對該機制能有效抑制肺癌進程,有望開發精準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