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

0
288
views

中國古代有多種很著名的毒藥,諸如我們常在武俠小說中看到的斷腸草、鶴頂紅、三步倒、烏頭、砒霜和見血封喉等等。不禁懷疑,究竟是不是真的?一株小小的藥草,果真能置人於死地?

過《三國志》的人,都應該對烏頭不陌生。《三國志》第七十五回:「關雲長刮骨療毒」,烏頭就是主要原兇,從這個章節內的描述,讀者大概可以了解烏頭毒的威力。

話說關公中箭落馬,被救回營,箭被拔出時發現毒已入骨,右臂青腫。當時軍情緊急,險險攻下樊城,關公雖受重傷卻不肯退兵,眾將唯有四出走訪名醫。一日,身披方巾闊服,手挽青囊的名醫華佗求見,被引入帳中見關公。當時關公正與馬良對弈,華佗為關公診視後說:「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

關公所中的箭,就是淬了烏頭毒藥。

說起中國古代的毒藥,前五位一定包括烏頭。有一種叫附子的中藥,其實是植物烏頭的子根,也有致人於死的毒性,而中藥烏頭,就是植物烏頭的塊根。附子是一味常見藥,所以中毒情況也較多見,究其實,附子的毒性與烏頭相同,但比烏頭弱,搶救及時不會有生命危險。

春采烏頭 冬采附子

烏頭是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總圓錐花序,花色紫中帶藍,非常美麗。花期在6、7月間,主要於四川、陝西等地栽培,野生品種則分布於遼寧、河南、湖北、四川、雲南等地。烏頭植物的栽培品的子根就是附子;野生種的塊根則是中藥烏頭。

烏頭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和陽光,以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壤土為佳。烏頭表面為棕褐色,質堅實,斷面粉白色或微帶灰色,橫切面有多角形環紋,味辛辣,以勻稱、肥滿、無空心者為佳。因主產於四川及陝西等地,故多稱川烏。

烏頭一般是指川烏頭和草烏頭,川烏頭與草烏頭在明代之前是沒有分別的,只統稱為烏頭。宋朝蘇頌的《本草圖經》及楊天惠的《彰明附子記》也有記載,南北朝時期著名醫藥家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載:「烏頭,可以煎汁傳箭射禽獸」。直至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才明確地區分川烏頭和草烏頭。《本草綱目》:「烏頭有兩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烏頭;冬則生子已成,故曰冬采附子。其天雄、烏喙、側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獨頭者,即無此數物也。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乃《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者是也。」

用烏頭煎出來的汁稱為「射網」,有毒,可以殺禽獸,而這就是陶弘景所說的草烏頭。

大辛大熱與大毒

烏頭塊根含有多種生物鹼,包括烏頭鹼、次烏頭鹼、新烏頭鹼、川烏鹼甲、川烏鹼乙等成分,其中烏頭鹼、次烏頭鹼和新烏頭鹼為毒性甚強的雙脂類生物鹼,因此烏頭在作藥用時必須經過炮製,減少總生物鹼的含量,降低毒性。據《國語》載,中國春秋時期已用烏頭作為毒藥。在古時,烏頭被稱為大辛、大熱、大毒。近代研究證明,烏頭中含烏頭鹼,只要2.5毫克便可以致人於死,故用時須小心。現代仍偶有出現中毒個案,大多是因為使用劑量過大、配伍不當、煎煮時間不夠長或是用者體質虛弱等。

烏頭的毒性極強,但品種、採集時間、炮製和煎煮時間不同,毒性的差異卻很大。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提及烏頭炮製,「此物大毒,難循舊製……凡用烏頭,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特宜慎之。」因為在炮製過程中,生物鹼含量可會掉失百分之八十。

中毒症狀

  • 惡心嘔吐
  • 腹瀉
  • 頭暈眼花
  • 口舌、四肢及全身麻痺。
  • 脈搏減少
  • 呼吸困難
  • 神志不清
  • 血壓及體溫下降
  • 心律不正

解毒

中了烏頭毒,患者可在30分鐘內至一、二小時內發作。開始時感到口唇、舌及肢體麻痺,繼而出現惡心、嘔吐、煩躁不安,再後可能會昏迷,四肢及頸部肌肉痙攣、呼吸急迫、肢冷脈弱或心律不正,如搶救及時,並無性命之虞。臨床應用大劑量阿托品搶救烏頭中毒,乾薑、甘草與熟附片同煮可使毒性降低,此外,金銀花、綠豆、犀角亦可解毒。

特別須注意,烏頭與貝母合用會降低烏頭的療效,而瓜蔞、白蘞、白芨等則會增加烏頭鹼的毒性作用,用者不可不知。

功能與主治

川烏頭,功能與附子大致相同。大毒,內服需經炮製,並嚴格控制用量。能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濕痺,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川烏頭的子根附子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

草烏頭味辛溫,有毒,主治中風癱瘓,腰腳冷痛,久患頭風,耳鳴耳癢,遍身生瘡等。治筋癱手足不隨的「左經丸」就是以草烏頭、川烏頭、乳香、沒藥、生黑頭,共研為末。3

 

生物鹼

生物界所有含氮的有機化合物都可稱為生物鹼(Alkaloid),是科學家研究最早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類天然有機化合物。大多數存在植物體,個別存在於動物體內。難溶於水,大多有苦味,呈無色結晶狀,少數為液體。到目前為止,被發現的生物鹼已達幾千種,生物鹼存在於植物的葉、樹皮、花、莖、種子和果實中,一種植物可以同時含幾種或幾十種生物鹼,如麻黃中含七種生物鹼,長春花有六十多種生物鹼。

植物中的生物鹼含量雖少,但與人類關係甚深,因為許多生物鹼是治病良藥,例如毛莨科黃連根莖黃連素中的小蘗鹼,可抗菌消炎;罌粟果皮含的嗎啡鹼是著名止痛劑,奎寧鹼是很好的解熱藥。由於生物鹼類化合物大多具有生物活性,又具有複雜的結構,所以一直吸引著研究有機化學的專家興趣,更有科學家認為,生物鹼是未來藥物發展的基礎。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