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般予人的印象都是较温和,因为来自天然所以长吃亦无损健康。知母是中药的传统降血糖药,不少民间验方都以知母加黄柏来降血糖。
很多中药吃来不伤脾胃,有些甚至天天吃也有益无害,例如淮山、芡实、百合、薏米之类;但亦有些中药是只能「药用」,且并不适宜长期使用,知母是其中一种。
知母是中药的传统降血糖药物,为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花期在5-8月,果期7-9月。在春秋两季采挖,向以秋季采挖者质素较佳,挖出的根茎,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药品上,分保留绒毛的「毛知母」、去皮晒干的「光知母」及用盐炮制的盐知母。
毛知母
为知母带皮的干燥根茎,扁圆柱形,根头部会留有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俗称「金包头」,根节上密生扁平黄色绒毛,质硬易断,断面黄白色,无臭,味甘而苦带黏性。以肥大、质硬、表面有金黄色绒毛、断面黄白色者为佳;瘦长、形扁、外毛灰黑质素较次。
光知母
又名知母肉,为知母去皮的干燥根茎,晒干后外形较瘦小,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质硬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水浸后有黏液。以肥大、滋润、质硬、色黄白,有黏性为佳。
盐知母
知母有不同炮制法,如用酒炒或是盐炒,盐炙知母是以知母片放于锅中用文火微炒,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放凉。中医认为盐炒知母入肾,可润燥滋阴。
性苦寒
知母喜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及沙丘之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在新疆、安徽、江西、河南等地有引种栽培。一般西南及中南地区多用毛知母;华北、东北则用光知母,以河北易县所产品质最佳,称「西陵知母」。
知母性苦,味甘寒,归肺、胃、肾经,功能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名家论述
- 《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 《名医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
- 《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
- 《增注本草从新》:「知母苦寒,气味俱厚,沉而下降,为肾经本药。泻肾有余之火因而上清肺金,入二经气分,润肺滋阴,消痰定嗽,止渴除烦。安胎治伤寒烦热,辱劳骨蒸。」
金元时期名医张元素:「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认为知母: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临床上知母常与黄柏配伍,可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因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阴,是即所谓滋阴。不过,亦有指知母性沉寒,可以清火,不可以补阴。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知母根茎的化学成分含知母皂苷、知母多糖、芒果苷、烟酸及泛酸。研究发现知母具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及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亦具降血糖及解热功能,知母的烟酸有维持皮肤与神经健康及促进消化道功能的作用。
附方
白虎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知母、石膏、炙甘草、米。
功能主治:治伤寒脉浮滑,表有寒,内有热,头痛自汗,口渴舌胎,目痛鼻干,心烦躁乱,或阳毒发斑,胃热等病。
玉液汤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山药、黄耆、知母、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及天花粉。
功能主治:能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主治消渴症(即现代人的糖尿)。服药期间,禁吃甜。
备注:玉液汤是中药著名的降血糖方剂,糖尿病患者如要服用必须由医师处方,各人的身体情况不同,用药分量有异,勿随便饮用免影响血糖。
二母汤
出处:《济生方》
组成:知母、贝母、杏仁、甜葶苈、半夏、秦艽、橘红、甘草。
功能主治:肺劳实热,面目若肿,咳嗽喘急,烦热颊赤,骨节多痛,乍寒乍热。
知柏补血汤
出处:《症因脉治》
组成:知母、黄柏、黄耆、当归身。
功能主治:脾阴不足,火冲眩晕,暴发倒扑,昏不知人,甚则遗尿不觉,少倾汗出而醒,仍如平人,右关脉细数。
八味知母汤
出处:《圣济总录》
组成:知母、芍药、麦门冬、柴胡、泽泻、石膏、黄芩、甘草、竹叶。
功能主治:伤寒数日不解,心躁烦乱,小腹胀急,闷痛,大渴喘乏。
克伐元气
天下味,以温者益人,知母性寒,沉而降,医师一般不主张长期使用,但中医药讲究配伍,知母与不同药材配合使用可发挥不同的治疗功能,唯是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仍不建议使用。市面上不难购得知母或其相关的制剂,在没有医师指导下使用,容易伤身,明末医学家赵献可:「自世之补阴者,率用知柏反戕脾胃,多致不起」。可见其有克伐元气,胡乱使用,后果可以相当严重。
- 《别录》:「多服令人泄」
- 《医学入门》:「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
- 《本经逢原》:「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脾胃虚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