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椇子只能解酒非護肝神藥

0
15421
views

受了多個韓劇的影響,中港台三地不少華人都相信韓國醫藥有其神妙之處,加上韓國紅參聞名於世,為韓國醫藥塑造了崇高的地位。
韓國藥物最負盛名的首推人參粉與護肝藥,到南韓遊,常會在人買我買,不買走寶的心態下買了一大堆「名貴藥物」,這些名貴的藥物究竟是不是物有所值?

經參加旅行團去南韓的人,都應該有被旅行團導遊帶去購物的經驗。一般來說,旅行團常會在行情中安插一些購物活動,就是帶旅客到土產店或是專賣店購買當地土產,導遊又會預先介紹甚麼是特別值得購買的特產。韓國其中一種特產就是著名護肝藥(有幾個不同品牌),至於到哪個品牌的護肝藥店,則全是旅行社的選擇。旅遊車把一團團遊客帶到門面輝煌的土產名店,然後就由店內懂得不同方言的接待員接待。

銷售護肝藥三步曲

第一步:實驗

不同的接待員以不同的地道方言介紹店內名牌護肝產品,而且即場做實驗,以顯示產品的可信性。實驗通常是幾個接待員一起示範,工作人員先把可樂倒在一個空杯內,然後再放進一顆護肝藥,攪拌之後,不需一分鐘,杯內的可樂逐漸分成兩種狀態,一種是一些微粒的粉狀物,另一種就是褐色的液體。接待員解釋:微粒狀的是糖精和奶精(不明白何以可樂會含奶精?),證明藥物的功能可把糖精和奶精從可樂中分解出來,從而起護肝作用。接待員說這種護肝藥物能降低肝酵素及三酸甘油酯,亦可治療藥物性脂肪肝或是因為酒精、肥胖引起的脂肪肝,對沒有患肝病的人則有護肝作用。

第二步:權威

接待員當然知道這些資料雖然很具說服力,但亦未足以說得動旅客花千元以上的價錢來買藥。所以,他們又會解釋護肝藥物的成分,問旅客有沒有聽過「真珠草」?大部分旅客都會點頭,接待員繼而指出:現時銷售的護肝藥就是由韓國真珠草提煉而成,而「真珠草」在韓國有另一個名稱,叫做枳椇子,在韓國被稱為「神藥」,韓國科學家發現在枳椇子中有治療肝病、恢復肝功能的物質HD1,更得到韓國農業科學技術大總統獎。

第三步:優惠

接待員推出權威認證之後,旅客便開始動搖,而接待員看見銷售接近成功,便補充說,這種護肝藥可以有效降低「血液內的乳酸酵素63.3%」,而且最適合女士服食,因為可以減低色素沉澱,治療及預防肝斑云云。現時特價優惠,買一送一。

連與肝臟無關的肝斑都有幫助,更可降「乳酸酵素」(大部分人不知道是甚麼),簡直愈說愈神奇。更神奇是,說得愈神奇,相信的人愈多,每個旅客竟然一人買一盒。

 

真珠草不是枳椇子

要知道「神藥」是不是真的神,先來了解它的成分。這個護肝藥的成分標榜是枳椇子,然而,枳椇子並不等同真珠草。

真珠草又名印度苦味葉下珠,或是珍珠草,最早通過研究證實真珠草與肝炎有關係的是諾貝爾得獎者Dr. Baruch Blumberg,他於80年代發表了數篇關於印度苦味葉下珠抑制乙型肝炎的研究報告,後來世界衛生組織設置「亞洲肝炎研究中心」,中心負責人韓國的鄭泰浩博士開始研究韓國的真珠草。

真珠草是一年生或是多年生草本,為大戟科,油柑屬植物,更且並非韓國獨有。中國清代葉天士的《臨症指南》便已有載,謂「治小兒百病,及諸疳瘦弱眼欲盲,皆效。為末,白湯下,或蒸煮魚肉食。」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記載他在「西溪看地,見山野間道旁有小草,葉如槐而狹小,葉背生小珠,如風仙子大……歸閱指南(《臨症指南》),始悟此即真珠草也。」

至於真珠草是否對肝炎有效,古醫書未有詳列。現時,真珠草在中國屬國家特級藥用植物,價值昂貴,可用寸草寸金來形容。

枳椇子罕而不貴

枳實我們聽得多,枳椇子又是甚麼植物呢?相信大部分人對它都不熟悉,而枳椇又確是不常見的植物。

枳椇是鼠李科枳椇屬,枳椇子是枳椇的種子。據研究資料,這種植物全世界只有三種及兩個變種,主要分布在中國、韓國(南北韓)、日本及印度,台灣亦有小量。生長於海拔200-1400米的山林,亦可於庭園中栽種,喜歡陽光充足、潮濕環境及溫暖的氣候,最適宜的溫度為攝氏20-30度,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強。

枳椇被發現的年代久遠,不同地方不同時期有不同名稱,不一而足,原植物也稱枳、枳枸、枳柜。另外,枳椇子的別名有木蜜、雞距子、拐棗等等,不勝枚舉。三種枳椇分別是枳椇、北枳椇及毛果枳椇,花期和果期稍有參差,外觀亦各不相同。枳椇雖然種類不多,卻不是甚麼珍貴的植物。

枳椇的果實在過了中國節令霜降便開始成熟,味道香甜,因為營養豐富,是理想的保健食品。研究發現枳椇子含蛋白質、纖維及碳水化合物,且有30-40%的葡萄糖和蘋果酸,可製成飲料、發酵釀酒、果脯,一如葡萄乾及柿餅等作乾果食用。

根據古代中醫書載,枳椇性甘酸,平,無毒,入心、脾、肺經,具有清熱止煩渴及補中益氣的功效,治醉酒、煩熱、口渴、嘔吐。唯《得配本草》載:「脾胃虛寒者禁用」。枳椇的樹皮、葉、根、果實及種子皆可作藥用,亦有不同的功效。

  • 樹皮 —— 能活血舒筋解毒,主治腸道痙攣,小兒積食。
  • 葉 —— 止渴解燥
  • 果實 —— 種子可清熱利尿,止咳除煩。

古今公認解酒毒

枳椇最早載於《唐本草》,以果實、樹汁及樹皮入藥。李時珍《本草綱目》記錄為「枳」,別名木珊瑚、雞爪子,功能「止渴除煩,潤五臟,利大小便,止嘔逆境,解酒毒,辟蟲毒」。

枳椇子在唐朝已有記載,卻未提及解酒,至明朝《本草綱目》才有記載可解酒毒是因為在唐朝時仍未發現其解酒功能,據說直至唐代孟詵的《食療本草》才記述枳椇具解酒用途,至宋代的《本草圖經》亦說枳椇「能敗酒味,若以其木為柱,則屋中之酒皆薄也」。初期發現枳椇能解酒,多用原株植物,至金元時期,解酒偏向使用枳椇的種子枳椇子。

蘇東坡在《蘇東坡集》記載過一則用枳椇子解酒的故事。說眉山楊穎臣患了消渴症(糖尿病),食量與飲水量都多於平常,雖然有吃消渴藥逾年,但病情日深,自忖必死。後遇醫師張元隱之子,診脈之後,取「麝香、當門子,以酒濡之,作十許丸,取枳椇為湯飲之,遂愈。」張元隱之子解釋:「消渴消中,皆脾衰而腎憊。土不能勝水,腎液不上溯,乃成此疾。今診穎臣脾脈極熱,而腎不衰,當由果實酒物過度,虛熱在脾……非消渴也。麝香能敗酒,枳椇能勝酒,以此二物為藥,去酒果之毒。」

這個故事常被後人引為枳椇子解酒的佐證,而枳椇子能解酒毒亦因此聲名大噪。其後,元代的《世醫得效方》記載枳椇子丸(枳椇子及麝香)治療飲酒過多,津枯血澀,枳椇子解酒的功效開始受到注視。現代醫學對枳椇子已有較統一的認定,就是可解酒毒,能止渴除煩,止痛緩急,止嘔降逆,由《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 —— 中藥材》收載。不過,中國大陸及台灣等地對枳椇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不多,現時枳椇的應用研究多集中在韓國和日本,以南韓研究尤其熱烈。

現代藥理分析,研究北枳椇、枳椇和毛果枳椇的特性功能,主要以葉和種子為主,目前已從植物中分離出七十多種成分。藥理學證明,枳椇子是一種解酒藥,能降低乙醇在血液中的濃度,消除酒後體內產生過量的自由基,阻礙過氧化脂質的形成,從而減輕乙醇(酒精)對肝臟組織的傷害,避免酒精中毒。

直至目前,中國古代醫書和現代醫學分析都認同枳椇可以解酒,但是解酒並不等同護肝。關於護肝作用,中國和韓國都有不少科研進行,結果是大量文獻報道其解酒的作用,對於保肝功能卻並不明顯。不過,韓國有研究將枳椇子提取物與其他中藥肉豆蔻、天麻、刺五加、大棗、蛇床子組成的複方來緩解宿醉以及治療酒精性肝病,從解酒藥發展護肝藥則是日本學者研究新藥的思路和方向。

虛假聲稱騙旅客

從以上資料看,枳椇子確有解酒功能,可作解酒藥用,但是在護肝和治療肝病則沒有明顯科學證據。亞洲人患肝病的不在少數,護肝藥物很能打動病者及病者家人朋友的心,但是成分是枳椇子的護肝藥顯然只適合於解酒,對於治療肝病,功效不明顯。此外,一些不喝酒的肝病患者,枳椇子又有甚麼作用?對這些人枳椇子又如何發揮護肝功能?這些資料仍不明確。縱使中國與韓國的枳椇子或存在分別,但是未能達至人體臨床研究,即是不能作藥用,硬銷可以作種種治療作用,無異於行騙。

其實,介紹旅客買一些真正地道食品或藥品原是好事,免卻遊客欲購無門,但若是銷售過程不盡不實,欺負旅客人生路不熟,把枳椇子等同於真珠草是有計謀行騙,無論是香港旅行團體或是韓國觀光單位都應該予以正視。藥物,畢竟予人寄予治病的期望,處理不應太過輕率;而作為患病者,更應打醒十二分精神,不要人吃我吃,免耽誤病情。3

肝斑

肝斑是一種深棕色的色素斑,較典型的是對稱地出現在面部兩頰之上。以懷孕、吃避孕丸及卵巢出現問題的女性較多見,醫學推斷內分泌與肝斑關係密切,但真正的原因卻未能確定。唯可以肯定的,是與肝臟絕對無關。

乳酸酵素

相信是指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這種酶存在於肝臟、心臟、腎臟、肌肉和紅血球中,體內如有任何細胞被破壞,LDH就會升高,常是心臟功能和肝功能的指標。但因為任何細胞有不正常破壞,都會令LDH升高,故必須配合其他檢查才可明確鑑別身體哪個器官受損。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