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治瘡毒利關節

0
33371
views

經常看古裝劇就會發現不少中藥都會被用作毒藥或是解藥的橋段,多年前韓劇教了我們認識附子和綠豆,近年大陸劇流行,又出現土茯苓救了主角一命的戲碼。

茯苓與茯苓只差一字,自然令人想當然地認為兩者是相同或是差不多相同的植物,事實上茯苓是多孔菌科,土茯苓則是百合科,是兩種完完全全不相同的中藥。說常用,兩種中藥都很常用;但說到嬌貴,土茯苓自不及茯苓;若是說到解毒,茯苓又不及土茯苓了。雖然土茯苓與茯苓只差一字,但這兩種中藥不能通用,土茯苓是清熱解毒藥,可除濕利關節;茯苓是利水滲濕藥,可健脾安神,兩藥治療症狀完全不同。

去濕茶常用

夏天會較常見土茯苓,因為在我們常喝的去濕茶中通常都會被加上。土茯苓是一種很常見很常用的中藥,因為太常見,所以價錢不貴。土茯苓是百合科菝葜屬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入藥部分是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也被稱為禹餘糧、紅土苓或白葜,至於為甚麼會稱為土茯苓,可能是因為《本草拾遺》說 :「草禹餘糧(土茯苓的別名),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所以得名。

土茯苓多生於山坡或林下,分布於中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省,入藥部分只選擇其乾燥後的根莖,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常於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後乾燥、入藥。土茯苓亦可鮮用,即是新鮮藥材切成薄塊後使用,香港山野也有種。

名家論述

  • 《本草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
  • 《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 《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症。」

土茯苓性甘平,味淡,歸肝胃經。功能除濕、解毒,有通利關節的作用,用於治療濕熱淋濁、帶下、疥癬、癰腫腳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對皮膚病也有幫助,有除濕解毒止癢的功效。

臨床應用

根莖含皂苷、鞣質、樹脂、琥珀酸、胡蘿蔔苷、棕櫚酸以及生物鹼、揮發油、澱粉等。雖然有說土茯苓具抗腫瘤作用,但研究發現土茯苓對大鼠膀胱腫瘤的發生無明顯抑制作用,而採用土茯苓水煎劑則具有拮抗急性和亞急性棉酚中毒功效。

土茯苓在中醫應用上,可作治療梅毒之用,常以土茯苓為主,配合銀花、甘草;或配合蒼耳子、白蘚皮、甘草;或配合忍冬籐、蒲公英、馬齒莧、甘草。煎服,治療梅毒及隱性梅毒,亦有用來治麻疹、急性細菌性痢疾及皮膚疾病。

清熱藥膳

綠豆土茯苓糖水

材料:綠豆、土茯苓,紅糖適量。
做法:綠豆及土茯苓洗淨,加水6碗煲至豆稔,加紅糖,再煮片刻湯成。
功效:綠豆有解毒涼血及清熱作用,加土茯苓祛濕利水,使癤瘡加速愈復。

三米土茯苓湯

材料:柴魚、白茅根、茶樹菇、洋薏米、生薏米、熟薏米、芡實、蜜棗、桂圓肉、土茯苓、知母肉,加入瘦肉(排骨或雞)。
做法:將材料與12碗水同煮,煲約個半小時便可。
功效:薏米、土茯苓有助舒通血脈、降膽固醇、解毒消腫、祛濕通絡,日適合一家大小的溫和湯水。

土茯苓粥

材料:土茯苓、生米。
用法:先用生米煮成粥,再加入土茯苓(碾粉)混勻煮沸便可。
功效:土茯苓性味甘淡,清熱解毒,除濕通絡。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可適用於痛風的防治。

其他土茯苓

土茯苓常用作清熱涼血,雖然原植物為光葉菝葜,但下列幾種同屬植物的根莖在少數地區亦有作土茯苓使用:

  • 暗色葜 ── 產四川,又稱白土苓或暗色土茯苓,功效亦相似。
  • 無刺葜 ── 其根莖在西藏作土茯苓用,在雲南則是另一種中藥材紅萆薢。
  • 防己葉葜 ── 產西藏。

使用注意

《本草從新》指土茯苓:「肝腎陰虧者勿服。」而《本草綱目》亦指「服時忌茶」。香港除了藥材舖有售中藥材飲片土茯苓外,街市也有新鮮土茯苓售賣,據說藥性更佳,不過來源地不詳,消費者宜小心。雖然土茯苓無毒,夏天清熱利水無妨,但亦要注意用量,尤其肝腎欠佳的人,更需注意不能當茶喝。3

土茯苓的基源植物是菝葜屬光葉菝葜的根莖,對植物不熟悉的人來說,葜毋疑是很陌生的中藥名字。葜屬祛風濕藥,以葉入藥,亦稱為金剛刺或金剛籐,是中醫治跌打損傷、牛皮癬、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抗腫瘤的常用藥。在中國西南、中南及華東,朝鮮、日本等地也有分布。葜性甘平味酸,歸肝腎經,功能祛風利濕,解毒消癰。《醫林纂要》:「緩肝堅腎,清小腸火,化膀胱水。治惡瘡、毒瘡、蟲毒」。《品彙精要》指可散腫毒。由於有消腫毒效果,是中醫的抗腫瘤類藥物。

葜屬植物主要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約60種,長江以南較多,北方和西北都較稀少。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