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药:桑与蚕

0
2462
views

如果听过养蚕的故事,就会知道发明养蚕织布的人叫嫘祖(她是轩辕黄帝的妻子),亦会知道养的是蚕,吐的是丝,可以织布,是上等衣料。在蚕和丝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桑叶,桑叶之所以重要,只因它是蚕的主要食粮。

叶,来自桑科植物桑树,在中国一直以来可作药食两用。桑树为落叶乔木,在一月开花,一月下旬或是二月结果,三月便可采收(或按不同地区而有异)。桑树浑身上下皆可药用,除了桑叶外,桑树所结的果(桑椹)、根皮(桑白皮)及嫩枝(桑枝),均是著名中药。

中外皆种桑

桑树的别名也多,如铁扇子、蚕桑,又因为栽种、地区及收集时间的不同而称家桑、鸡桑、荆桑、山桑、冬桑、霜桑、晚桑、子桑、老桑之类。《本草拾遗》认为众桑之中以鸡桑最佳。在中国,桑树的品种多达千个,主要分鲁桑、白桑及广东桑三大类别。鲁桑是指分布在山东、河北、安徽等地的桑树,较耐旱耐寒。白桑主要是生长在山西、辽宁、新疆及四川嘉定,叶质较优的一类桑树。广东桑主要是分布在华南地区的桑树,性状复杂,再生能力强,一年可多次采收。

桑树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气温在摄氏12度以上便可萌芽,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均有野生桑生长,其中以亚洲最多,主要在中国、印度和日本。当中以中国为最,主要与养蚕业有关,尤其在低海拔的山地、平原及村落田野,多为人工栽种,以南方及养蚕区最多,桑叶虽然主要用于养蚕,但亦广泛作为食用及药用。

一般使用桑叶,以「经霜」者为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采集后除去细枝杂质,晒干或以蜂蜜炮制。干燥叶片多蜷缩破碎,完整桑叶或呈卵形,含芸香、异槲皮、叶酸、维他命C及少量矿物质。桑叶气微,味淡,微甘苦寒,归肝肺经,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功能,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头痛、咳嗽。常与菊花、银花、薄荷、前胡、桔梗配伍;亦可配菊花、决明子及车前子治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

古代研究

  • 《本草纲目》:「桑有数种,有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花而薄;子桑,先棍而后叶;山桑,叶小而长。
  • 《本草经疏》:「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明,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经霜则兼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
  • 《重庆堂随笔》:「桑叶,虽治盗汗,而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清肃,即能汗解。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
  • 《本草图经》:「桑叶可常服……或前以代茶饮,令人聪明。」

桑叶及其他

桑叶轻清发散,能散风热,但是作用不强,除桑叶外,桑树的果实、嫩枝、根茎也是著名良药。

桑椹

桑椹是桑树的果实,亦称为桑椹子、桑实或桑果,在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备用,桑椹有滋阴补肾,养血安神的功效,亦可加工制成果汁或果酱,蜜饯及糖果,也可酿酒。《本草求真》载「桑椹子可乌须黑发」。《滇南本草》:「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根据《中国药典》记载,桑椹的药性温和,长久食用可明目补血,并可令头发乌黑光泽,是中医传统用来治疗血虚、便秘的药物。唯桑椹子质润主降,脾虚便溏及肾虚无热忌用。

桑白皮

在桑树的根部,有一层薄薄呈白色的皮,叫做桑白皮,是著名中药,对支气管炎、气喘、止咳、动脉硬化、高血压有效。由于产地不同,桑白皮亦有分别,安徽亳州一带称为桑皮,产于浙江的称为严桑皮,产于江苏的称北桑皮,一般来说,各地的桑树皮都统称为桑白皮。

桑叶药茶

桑叶具抗菌作用,研究发现桑叶煎剂对金黄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作用,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亦可降血糖及短暂降低血压。

桑叶茶

现时的桑叶茶是以桑叶或桑枝制成粉末泡水冲茶,目前在各地相当普遍,桑叶茶能清肺去热,消肿清血,因为桑有助降血压和血脂,对轻度糖尿病患者有保健功效,所以桑叶茶是「药食两用」。桑叶性寒,读者在使用时最好咨询中医师,以判断是否适宜。

桑菊饮

出至《温病条辨》,由八种中药材组成,《温病‧上焦篇》:「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现时的流行饮品冲剂夏桑菊则再另加上夏枯草。
组方: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
功用:主治风温初起,身热不甚,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叶,蚕的主粮

说起桑叶,不能不提养蚕。桑叶虽可作为药用,但大规模栽种最主要是为了供应养蚕之用。养蚕是一门很古老的行业,据历史记载,中国人养蚕始于夏商时代,中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是历史传说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蚕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手脚因冻而生冻疮)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养蚕吐丝而制成丝绸,在远古时只为保暖,后来却成了名贵衣料,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通往中东和欧洲的通道(也就是现时的丝绸之路),亦把中国的养蚕取丝制成丝绸的技术传到外地。蚕丝有价,养蚕事业便得以历久不衰,中国至宋元时代,养蚕事业已发展至相当完善,养蚕由家蚕推广至人工放养的野蚕,使产量大增。1898年时更引进外国经验,养蚕有更多改良了的新品种,蚕种更多,蚕体及蚕茧更大,大量增加了供应。以前只有帝皇及富裕人家才可负担的蚕丝从此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都知道,蚕吐丝成茧,抽丝后才可制成丝绸。现时的抽丝法是在蚕成蛹后用热能杀死茧内的活蛹,一般都是采用高温热水,然后筛去水分绕丝,一个蚕茧的丝大约有1000米,一件女性上衣便需要六百多个茧才可制成。

蚕沙

蚕的一生,可说为人类的保暖鞠躬尽瘁,其实,蚕除了吐丝为绸之外,连它所排出来的粪便,亦对人类有贡献。蚕的干燥粪便称为蚕沙或是蚕矢,以晚蚕的粪便最佳,故又称晚蚕沙,是传统中药,表面黑色,气微味淡,性甘温,主治风湿痺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等。

蚕沙始载于《名医别录》,「主肠鸣、热中,消渴,风痺、瘾疹。」《本草纲目》载:「治消渴,症结及妇人血崩、头风,风赤眼,去风除湿。」《本草再新》:「治风湿遏伏于脾家,筋骨疼痛,皮肤发肿,腰腿疼痛,血瘀血少。」《本草拾遗》:「炒黄,袋盛温酒,去风缓诸节不随,皮肤顽痺,腹内宿冷,冷血、疯血、腰脚疼冷。炒另热,袋盛热熨之,主偏风筋骨瘫缓,手足不随及腰脚软,皮肤顽痺。」

近代研究证明蚕沙含粗纤维、叶绿素和大量类胡萝卜素,有保肝、降血糖、抗氧化及利水功效。《本草纲目》:「蚕性燥,燥能胜风去湿,故蚕沙主疗风湿之病」。血不养筋,手足不遂者并不适宜。3

蚕沙枕 

蚕沙枕是用蚕沙造的枕头,古代中医认为可治疗头目风火,其理论是袪风降湿使头部能保持温凉,就是中医养生「头要凉,脚要暖」的保健原则。蚕沙枕对神经衰弱、肝火旺、心慌等症会有帮助,《泉州本草》「蚕沙、白芷、大黄共研外敷,治外感头痛」。

唯现时不少宣传蚕沙枕都说有治「偏头痛」的功能,偏头痛(Migraine)的发病机理与外感头痛并不相同,所以,偏头痛患者若要购买蚕沙枕治头痛宜应审慎。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