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藥:桑與蠶

0
2890
views

如果聽過養蠶的故事,就會知道發明養蠶織布的人叫嫘祖(她是軒轅黃帝的妻子),亦會知道養的是蠶,吐的是絲,可以織布,是上等衣料。在蠶和絲的背後,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桑葉,桑葉之所以重要,只因它是蠶的主要食糧。

葉,來自桑科植物桑樹,在中國一直以來可作藥食兩用。桑樹為落葉喬木,在一月開花,一月下旬或是二月結果,三月便可採收(或按不同地區而有異)。桑樹渾身上下皆可藥用,除了桑葉外,桑樹所結的果(桑椹)、根皮(桑白皮)及嫩枝(桑枝),均是著名中藥。

中外皆種桑

桑樹的別名也多,如鐵扇子、蠶桑,又因為栽種、地區及收集時間的不同而稱家桑、雞桑、荊桑、山桑、冬桑、霜桑、晚桑、子桑、老桑之類。《本草拾遺》認為眾桑之中以雞桑最佳。在中國,桑樹的品種多達千個,主要分魯桑、白桑及廣東桑三大類別。魯桑是指分布在山東、河北、安徽等地的桑樹,較耐旱耐寒。白桑主要是生長在山西、遼寧、新疆及四川嘉定,葉質較優的一類桑樹。廣東桑主要是分布在華南地區的桑樹,性狀複雜,再生能力強,一年可多次採收。

桑樹對土壤的適應性強,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氣溫在攝氏12度以上便可萌芽,亞洲、非洲、美洲等地均有野生桑生長,其中以亞洲最多,主要在中國、印度和日本。當中以中國為最,主要與養蠶業有關,尤其在低海拔的山地、平原及村落田野,多為人工栽種,以南方及養蠶區最多,桑葉雖然主要用於養蠶,但亦廣泛作為食用及藥用。

一般使用桑葉,以「經霜」者為佳,稱「霜桑葉」或「冬桑葉」,採集後除去細枝雜質,曬乾或以蜂蜜炮製。乾燥葉片多蜷縮破碎,完整桑葉或呈卵形,含芸香、異槲皮、葉酸、維他命C及少量礦物質。桑葉氣微,味淡,微甘苦寒,歸肝肺經,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功能,用於治療外感風熱、頭痛、咳嗽。常與菊花、銀花、薄荷、前胡、桔梗配伍;亦可配菊花、決明子及車前子治肝火上炎的目赤腫痛。

古代研究

  • 《本草綱目》:「桑有數種,有白桑,葉大如掌而厚;雞桑,葉花而薄;子桑,先棍而後葉;山桑,葉小而長。
  • 《本草經疏》:「桑葉,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相合,故下氣而益明,是以能主陰虛寒熱及因內熱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經霜則兼清肅,故又能明目而止渴。髮者血之餘也,益血故又能長髮,涼血故又止吐血。」
  • 《重慶堂隨筆》:「桑葉,雖治盜汗,而風溫暑熱服之,肺氣清肅,即能汗解。息內風而除頭痛,止風行腸胃之泄瀉,已肝熱妄行之崩漏,胎前諸病,由於肝熱者尤為要藥。」
  • 《本草圖經》:「桑葉可常服……或前以代茶飲,令人聰明。」

桑葉及其他

桑葉輕清發散,能散風熱,但是作用不強,除桑葉外,桑樹的果實、嫩枝、根莖也是著名良藥。

桑椹

桑椹是桑樹的果實,亦稱為桑椹子、桑實或桑果,在果實成熟時採摘,曬乾或蒸後曬乾備用,桑椹有滋陰補腎,養血安神的功效,亦可加工製成果汁或果醬,蜜餞及糖果,也可釀酒。《本草求真》載「桑椹子可烏鬚黑髮」。《滇南本草》:「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髮明目」。根據《中國藥典》記載,桑椹的藥性溫和,長久食用可明目補血,並可令頭髮烏黑光澤,是中醫傳統用來治療血虛、便秘的藥物。唯桑椹子質潤主降,脾虛便溏及腎虛無熱忌用。

桑白皮

在桑樹的根部,有一層薄薄呈白色的皮,叫做桑白皮,是著名中藥,對支氣管炎、氣喘、止咳、動脈硬化、高血壓有效。由於產地不同,桑白皮亦有分別,安徽亳州一帶稱為桑皮,產於浙江的稱為嚴桑皮,產於江蘇的稱北桑皮,一般來說,各地的桑樹皮都統稱為桑白皮。

桑葉藥茶

桑葉具抗菌作用,研究發現桑葉煎劑對金黃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作用,對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亦可降血糖及短暫降低血壓。

桑葉茶

現時的桑葉茶是以桑葉或桑枝製成粉末泡水沖茶,目前在各地相當普遍,桑葉茶能清肺去熱,消腫清血,因為桑有助降血壓和血脂,對輕度糖尿病患者有保健功效,所以桑葉茶是「藥食兩用」。桑葉性寒,讀者在使用時最好諮詢中醫師,以判斷是否適宜。

桑菊飲

出至《溫病條辨》,由八種中藥材組成,《溫病‧上焦篇》:「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現時的流行飲品沖劑夏桑菊則再另加上夏枯草。
組方: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桔梗、甘草、蘆根。
功用:主治風溫初起,身熱不甚,功能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桑葉,蠶的主糧

說起桑葉,不能不提養蠶。桑葉雖可作為藥用,但大規模栽種最主要是為了供應養蠶之用。養蠶是一門很古老的行業,據歷史記載,中國人養蠶始於夏商時代,中西陵氏之女,軒轅黃帝的元妃嫘祖是歷史傳說第一個種桑養蠶的人,據《通鑑綱目外記》載:「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蠶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手腳因凍而生凍瘡)之患,後世祀為先蠶」。

養蠶吐絲而製成絲綢,在遠古時只為保暖,後來卻成了名貴衣料,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建立了通往中東和歐洲的通道(也就是現時的絲綢之路),亦把中國的養蠶取絲製成絲綢的技術傳到外地。蠶絲有價,養蠶事業便得以歷久不衰,中國至宋元時代,養蠶事業已發展至相當完善,養蠶由家蠶推廣至人工放養的野蠶,使產量大增。1898年時更引進外國經驗,養蠶有更多改良了的新品種,蠶種更多,蠶體及蠶繭更大,大量增加了供應。以前只有帝皇及富裕人家才可負擔的蠶絲從此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都知道,蠶吐絲成繭,抽絲後才可製成絲綢。現時的抽絲法是在蠶成蛹後用熱能殺死繭內的活蛹,一般都是採用高溫熱水,然後篩去水分繞絲,一個蠶繭的絲大約有1000米,一件女性上衣便需要六百多個繭才可製成。

蠶沙

蠶的一生,可說為人類的保暖鞠躬盡瘁,其實,蠶除了吐絲為綢之外,連它所排出來的糞便,亦對人類有貢獻。蠶的乾燥糞便稱為蠶沙或是蠶矢,以晚蠶的糞便最佳,故又稱晚蠶沙,是傳統中藥,表面黑色,氣微味淡,性甘溫,主治風濕痺痛、肢體不遂、風疹瘙癢、吐瀉轉筋等。

蠶沙始載於《名醫別錄》,「主腸鳴、熱中,消渴,風痺、癮疹。」《本草綱目》載:「治消渴,癥結及婦人血崩、頭風,風赤眼,去風除濕。」《本草再新》:「治風濕遏伏於脾家,筋骨疼痛,皮膚發腫,腰腿疼痛,血瘀血少。」《本草拾遺》:「炒黃,袋盛溫酒,去風緩諸節不隨,皮膚頑痺,腹內宿冷,冷血、瘋血、腰腳疼冷。炒另熱,袋盛熱熨之,主偏風筋骨癱緩,手足不隨及腰腳軟,皮膚頑痺。」

近代研究證明蠶沙含粗纖維、葉綠素和大量類胡蘿蔔素,有保肝、降血糖、抗氧化及利水功效。《本草綱目》:「蠶性燥,燥能勝風去濕,故蠶沙主療風濕之病」。血不養筋,手足不遂者並不適宜。3

蠶沙枕 

蠶沙枕是用蠶沙造的枕頭,古代中醫認為可治療頭目風火,其理論是袪風降濕使頭部能保持溫涼,就是中醫養生「頭要涼,腳要暖」的保健原則。蠶沙枕對神經衰弱、肝火旺、心慌等症會有幫助,《泉州本草》「蠶沙、白芷、大黃共研外敷,治外感頭痛」。

唯現時不少宣傳蠶沙枕都說有治「偏頭痛」的功能,偏頭痛(Migraine)的發病機理與外感頭痛並不相同,所以,偏頭痛患者若要購買蠶沙枕治頭痛宜應審慎。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