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抗疟疾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除了令中外华人兴奋了好一阵感到与有荣焉外,青蒿素亦一夜成名,人尽皆知,不少人更由此引伸中药比西药更具治疗效果的联想。
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青蒿素当然是来自中药青蒿,那么吃「青蒿」便可防治疟疾。请大家不要这样想,因为抗疟疾的青蒿素其实是来自另一种中药黄花蒿。今期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在中国内陆引起大量争议的「青蒿」。
蒿类
中药通常都有不少别名,亦因为别名多且中国地大,各处各地同种植物在土地环境气候不同下,常有不同形态。在记载中,青蒿可分为以下几种:
青蒿
又名香蒿,为菊科植物青蒿的全草,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不含青蒿素。
黄花蒿
又称为臭蒿、苦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全草,以色青绿、干燥、质嫩、未开花、气味浓郁者为佳,含青蒿素。
牡蒿
为菊科植物牡蒿的全草,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的药材市场常被当作青蒿使用,不含青蒿素。
茵陈蒿
又称白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全草,在东北地区当作青蒿入药,即常用中药茵陈(绵茵陈)。
小花蒿
菊科植物小花蒿的全草,以青蒿收载入《滇南本草》,云南昆明亦称此为青蒿,不含青蒿素。
香蒿与臭蒿
我们不能说哪种是真青蒿或是哪种是假青蒿,中药从来都因不同地方生长而有不同药性,只能说在这群都称为「蒿类」的植物中,仅黄花蒿含有能抗疟疾的青蒿素。在上世纪70年代,中药书籍中所载可入药的青蒿只有香蒿,后来因为在黄花蒿中发现了青蒿素,药书中的「青蒿」便包括了两种,即香蒿和黄花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1990年版时,更将药用「青蒿」定义为:「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从此中药的「青蒿」便即是「黄花蒿」。 不过,目前在中国各地仍有人沿用香蒿入药。
如何发现青蒿素?
据说在上世纪的60年代,越南与美国发生战事,战场则在越南的丛林,丛林之内当然疟蚊为患,而著名的抗疟疾药物氯喹(Chloroquine)已开始出现抗药性,如果不能控制疟疾,死亡人数可能比战争还要多。当时越南向中国政府求助,1967时,中国开展抗疟疾研究,组织全国在所有化合药物及中草药中进行研究筛查。1969年屠呦呦成为研究抗疟疾药科研组组长,经历多次实验后于1971年在黄花蒿中发现了抗疟疾的有效提取物,第二年命名为「青蒿素」(为何不命名为黄花蒿素,真不得而知)。据知屠呦呦的团队先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及本草入手,寻访国内的老大夫总结实际经验,汇集了植物、动物和矿物等二千余种内服外用方药,从中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当中包含了640多种草药。古代医书有青蒿治疟疾的记载,但在药物筛选实验中,从青蒿而来的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很差,所以青蒿差不多已被忽略了,后来屠呦呦在东晋时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得到启发,书内记载的治疟疾验方是「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其中关键是这个民间验方所使用的青蒿并没有经过煎煮。大家都知,中药常要煎煮,但这个验方是「以水一升渍,绞取汁」,与常见的煎煮药物并不相同。
然而,在传统的中药里青蒿包括了多个品种,在反反复复的试验中才发现,一般常用的香蒿不含青蒿素,含青蒿素的只有黄花蒿,更且,青蒿素在温度高于摄氏60度就会分解,不能产生抗疟疾作用。至此,研究才有了新方向,1972年青蒿素终进入临床。
古书说的青蒿
自1972年,中医所说的青蒿都是指黄花蒿,黄花蒿又名臭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功能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青蒿最早见于南朝陶弘景作注的《神农本草经》:「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
- 《本草图经》:「青蒿,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间采子,阴干。根、茎、子、叶并入药用。」
- 《梦溪笔谈》:「蒿之类至多。如青蒿一类,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别也。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株,迥然青色,土人谓之香蒿,茎叶与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绿,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独青,气稍芬芳。」
- 《本经逢原》:「青蒿亦有两种,一种发于早春,叶青如绵茵陈,专泻丙丁之火,能利水道,与绵茵陈之性不甚相远;一种盛于夏秋,微黄似地肤子,为少阳、厥阴血分之药,茎紫者为良。」
- 《本草蒙筌》:「按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诵之,只疑两药一种,因分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草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况遇寒冬,尤大差异,茵陈茎于不凋,至春复旧干上发叶,因干陈老,故名茵陈;草蒿茎干俱凋,至春再从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发旧干者三月可采;产新苗者四月才成,是指采从先后为云,非以苗分老嫩为说。」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关于蒿类的记载也有多种,例如茵陈蒿、青蒿、黄花蒿、白蒿、角蒿、马先蒿等等,其中指青蒿主治疟疾寒热,而黄花蒿则与青蒿相似,主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同医书所载,青蒿在古代时已分多种,只是科研及技术远不及现代,难免有冯京马凉之误。
药用价值
青蒿素对疟原虫红血球细胞内期有杀灭作用,而对红血球细胞外期和前期无效,亦具有快速抑制疟原虫成熟的作用。体外试验表明,青蒿素可明显抑制恶性疟原虫无性体的生长,有直接杀伤作用。青蒿水煎液对多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亦有抗流感病毒及抗寄生虫、解热及提高免疫作用。
用药禁忌
- 《本草经疏》: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凡产后脾胃薄弱。
- 《本草通玄》:胃虚者,不敢投也。
慎用免生抗药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世界每年因感染疟疾而死亡的人数多达百多万,且疟原虫易出现抗药性,所以世卫呼吁使用青蒿素必须慎重。青蒿素的发现令中国或是外国都对中国医学产生了两极的评论,部分人认为中药大有潜力,纷纷在中药寻宝,希望可找到治疗其他疾病的良方;有些则认为中国医学谬误百出,把黄花蒿误为青蒿、青蒿素应称为黄花蒿素,也有些人认为萃取自黄花蒿的青蒿素制成的二氢青蒿素是西药,不能把功劳归算于中医药等等,争辩层出不穷。
事实上,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只要能造福人类,功劳归谁并不重要,现时青蒿素亦有研究用于癌症治疗,如果能解这个困扰医学界多年的大难题,才是真的正功德无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