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瘧疾的青蒿素並不來自青蒿

0
15765
views

85歲的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為發現抗瘧疾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除了令中外華人興奮了好一陣感到與有榮焉外,青蒿素亦一夜成名,人盡皆知,不少人更由此引伸中藥比西藥更具治療效果的聯想。

多人都想當然地認為,青蒿素當然是來自中藥青蒿,那麼吃「青蒿」便可防治瘧疾。請大家不要這樣想,因為抗瘧疾的青蒿素其實是來自另一種中藥黃花蒿。今期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在中國內陸引起大量爭議的「青蒿」。

蒿類

中藥通常都有不少別名,亦因為別名多且中國地大,各處各地同種植物在土地環境氣候不同下,常有不同形態。在記載中,青蒿可分為以下幾種:

青蒿

又名香蒿,為菊科植物青蒿的全草,主產於安徽、河南、江蘇、河北、陝西、山西等地,不含青蒿素。

黃花蒿

又稱為臭蒿、苦蒿,為菊科植物黃花蒿的全草,以色青綠、乾燥、質嫩、未開花、氣味濃郁者為佳,含青蒿素。

牡蒿

為菊科植物牡蒿的全草,在江蘇、上海、四川等地的藥材市場常被當作青蒿使用,不含青蒿素。

茵陳蒿

又稱白蒿,為菊科植物茵陳蒿的全草,在東北地區當作青蒿入藥,即常用中藥茵陳(綿茵陳)。

小花蒿

菊科植物小花蒿的全草,以青蒿收載入《滇南本草》,雲南昆明亦稱此為青蒿,不含青蒿素。

香蒿與臭蒿

我們不能說哪種是真青蒿或是哪種是假青蒿,中藥從來都因不同地方生長而有不同藥性,只能說在這群都稱為「蒿類」的植物中,僅黃花蒿含有能抗瘧疾的青蒿素。在上世紀70年代,中藥書籍中所載可入藥的青蒿只有香蒿,後來因為在黃花蒿中發現了青蒿素,藥書中的「青蒿」便包括了兩種,即香蒿和黃花蒿。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編撰《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彩色圖集》1990年版時,更將藥用「青蒿」定義為:「本品為菊科植物黃花蒿的乾燥地上部分」,從此中藥的「青蒿」便即是「黃花蒿」。 不過,目前在中國各地仍有人沿用香蒿入藥。

如何發現青蒿素?

據說在上世紀的60年代,越南與美國發生戰事,戰場則在越南的叢林,叢林之內當然瘧蚊為患,而著名的抗瘧疾藥物氯喹(Chloroquine)已開始出現抗藥性,如果不能控制瘧疾,死亡人數可能比戰爭還要多。當時越南向中國政府求助,1967時,中國開展抗瘧疾研究,組織全國在所有化合藥物及中草藥中進行研究篩查。1969年屠呦呦成為研究抗瘧疾藥科研組組長,經歷多次實驗後於1971年在黃花蒿中發現了抗瘧疾的有效提取物,第二年命名為「青蒿素」(為何不命名為黃花蒿素,真不得而知)。據知屠呦呦的團隊先從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及本草入手,尋訪國內的老大夫總結實際經驗,匯集了植物、動物和礦物等二千餘種內服外用方藥,從中整理出《抗瘧單驗方集》,當中包含了640多種草藥。古代醫書有青蒿治瘧疾的記載,但在藥物篩選實驗中,從青蒿而來的提取物對瘧疾的抑制率很差,所以青蒿差不多已被忽略了,後來屠呦呦在東晉時代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得到啟發,書內記載的治瘧疾驗方是「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其中關鍵是這個民間驗方所使用的青蒿並沒有經過煎煮。大家都知,中藥常要煎煮,但這個驗方是「以水一升漬,絞取汁」,與常見的煎煮藥物並不相同。

然而,在傳統的中藥裡青蒿包括了多個品種,在反反覆覆的試驗中才發現,一般常用的香蒿不含青蒿素,含青蒿素的只有黃花蒿,更且,青蒿素在溫度高於攝氏60度就會分解,不能產生抗瘧疾作用。至此,研究才有了新方向,1972年青蒿素終進入臨床。

古書說的青蒿

自1972年,中醫所說的青蒿都是指黃花蒿,黃花蒿又名臭蒿,為菊科植物黃花蒿的乾燥地上部分,功能清熱解暑,除蒸截瘧。用於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青蒿最早見於南朝陶弘景作註的《神農本草經》:「草蒿,處處有之,即今青蒿。」

  • 《本草圖經》:「青蒿,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至夏高三、五尺,秋後開細淡黃花,花下便結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間采子,陰乾。根、莖、子、葉併入藥用。」
  • 《夢溪筆談》:「蒿之類至多。如青蒿一類,自有兩種,有黃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謂之青蒿,亦恐有別也。陝西、綏、銀之間有青蒿,在蒿叢之間,時有一兩株,迥然青色,土人謂之香蒿,莖葉與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綠,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檜之色,至深秋,餘蒿並黃,此蒿獨青,氣稍芬芳。」
  • 《本經逢原》:「青蒿亦有兩種,一種發於早春,葉青如綿茵陳,專瀉丙丁之火,能利水道,與綿茵陳之性不甚相遠;一種盛於夏秋,微黃似地膚子,為少陽、厥陰血分之藥,莖紫者為良。」
  • 《本草蒙筌》:「按諺云,三月茵陳四月蒿,人每誦之,只疑兩藥一種,因分老嫩而異名也,殊不知葉雖近似,種卻不同。草蒿葉背面俱青,且結花實;茵陳葉面青背白,花實全無。況遇寒冬,尤大差異,茵陳莖於不凋,至春復舊幹上發葉,因幹陳老,故名茵陳;草蒿莖幹俱凋,至春再從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發舊幹者三月可採;產新苗者四月才成,是指採從先後為云,非以苗分老嫩為說。」

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關於蒿類的記載也有多種,例如茵陳蒿、青蒿、黃花蒿、白蒿、角蒿、馬先蒿等等,其中指青蒿主治瘧疾寒熱,而黃花蒿則與青蒿相似,主治小兒風寒驚熱。從不同醫書所載,青蒿在古代時已分多種,只是科研及技術遠不及現代,難免有馮京馬涼之誤。

藥用價值

青蒿素對瘧原蟲紅血球細胞內期有殺滅作用,而對紅血球細胞外期和前期無效,亦具有快速抑制瘧原蟲成熟的作用。體外試驗表明,青蒿素可明顯抑制惡性瘧原蟲無性體的生長,有直接殺傷作用。青蒿水煎液對多種細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亦有抗流感病毒及抗寄生蟲、解熱及提高免疫作用。

用藥禁忌

  • 《本草經疏》:產後血虛,內寒作瀉,及飲食停滯洩瀉者,勿用。凡產後脾胃薄弱。
  • 《本草通玄》:胃虛者,不敢投也。

慎用免生抗藥性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全世界每年因感染瘧疾而死亡的人數多達百多萬,且瘧原蟲易出現抗藥性,所以世衛呼籲使用青蒿素必須慎重。青蒿素的發現令中國或是外國都對中國醫學產生了兩極的評論,部分人認為中藥大有潛力,紛紛在中藥尋寶,希望可找到治療其他疾病的良方;有些則認為中國醫學謬誤百出,把黃花蒿誤為青蒿、青蒿素應稱為黃花蒿素,也有些人認為萃取自黃花蒿的青蒿素制成的二氫青蒿素是西藥,不能把功勞歸算於中醫藥等等,爭辯層出不窮。

事實上,無論是西藥還是中藥,只要能造福人類,功勞歸誰並不重要,現時青蒿素亦有研究用於癌症治療,如果能解這個困擾醫學界多年的大難題,才是真的正功德無量。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