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被平反的醫學理論

0
3067
views

現時我們都知道子宮頸癌與病毒息息相關,但在未被證實之前,這個推論曾經被嘲笑。事實上,有些醫學理論在早期時的確有點不可思議,經過不斷反覆求證,才能把這些「理論」得以證明。

西方醫學講究實證,未曾經過實驗證明的理論,通常只能停留在「理論」的層面。在許許多年前,西方醫學不認為人體的免疫系統與疾病相關,而免疫系統與疾病的關係卻是中醫說了千年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干」。不過,西方醫學精神倒是開明,只要拿得出證據,便願意接受,所以常有之前只是傳說的「理論」,在反覆求證後得以證明。

1. 細菌與胃潰瘍

腸胃潰瘍是如何產生?以前醫學界相信,胃潰瘍的原因是來自壓力和經常吃刺激性食物的習慣。1875年,德國科學家在人體的胃部發現了一種螺旋細菌,卻因為無法在容器中培植而沒受到醫學界重視。至百多年後的1982年,兩名澳洲科學家Robin Warren及Barry Marshall再次發現這種細菌,以人類的胃黏液來培植,認為人類的胃潰瘍及胃炎等疾病是因為這種細菌而引起,而非長期進食辛辣食物或壓力而致。但醫學界一直認為沒有細菌可以長時間在胃部強酸的環境中生存,為了證實這種細菌會引起腸胃潰瘍的理論,當時年紀較輕的Barry Marshall吞下一個培養皿的細菌,最終被診斷胃潰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後來提出大多數常見的胃炎均由這種被命名為幽門螺旋桿菌引致,且可引致胃癌。2005年,Robin Warren及Barry Marshall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2. 吸煙與肺癌

早在1939年,第一項將吸煙與肺癌聯繫起來的研究已經出現,但許多醫生認為癌症主要是由於其他因素,如空氣污染而致。在20世紀60年代初之前,甚至有些醫生會鼓勵病人吸煙來減輕壓力,除此以外,20世紀煙草商具有極強大的經濟力與話語權,可左右政府政策及主流意見。

今時今日,吸煙危害健康已是普通常識,雖然仍有反對者認為不少長壽人士都是煙民,例如以九十二歲高齡過世的鄧小平(且並非死於肺癌),問題是,這世上只有一個鄧小平。吸煙除可致肺癌外,已陸續被證實與其他癌症皆有一定關係。

3. 亞斯匹靈與心臟病

亞斯匹靈這種衍生於現世代廣泛應用的藥物,其實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被人類制用它的成分來治痛症。亞斯匹靈的主要成分為水楊酸,這種從柳樹萃出的成分直至十九世紀萃取技術進步之後,德國藥廠製成藥片才得以大規模生產和流行。然而又因為亞斯匹靈具有引致胃潰瘍的副作用,令其止痛的美名蒙有陰影。更且,止痛藥的發展迅速,市面上不無與亞斯匹靈功效相當,而副作用較低的藥物競爭,亞斯匹靈在止痛的使用範疇開始被其他藥物瓜分。

1950年美國醫生Lawrence Craven首次發表研究報告,指亞斯匹靈具有薄血功能,可抗血管堵塞,提議處方每日一劑亞斯匹靈來預防心臟病。只是,Lawrence Craven醫生這個建議在當時並未受到認同,直至幾十年後的今天,亞斯匹靈已普遍用於預防心肌梗塞,亦廣泛作為薄血藥使用。

4. 病毒與子宮頸癌

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子宮頸癌及其前體的病原體,以通過皮膚接觸直接傳播。在大多數情況下,HPV是在性交過程中傳染。迄今發現,超過40-100種不同類型HPV可影響人類,大多數感染發生在生殖器區域,亦可在口腔和喉嚨中發現。

在未曾了解HPV如何傳播之前,沒有人知道子宮頸癌與HPV有關。

1972年波蘭皮膚科學家Stefania Jablonska提出人類乳頭瘤病毒與疣狀表皮發育不良(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的皮膚癌有關連。疣狀表皮發育不良又稱樹人症,多為隱性遺傳,病因為皮膚發生慢性病毒感染,而導致樹人症的病毒亦是HPV。1976年,德國病毒學家Harald zur Hausen假設如果HPV感染了子宮頸,很可能是子宮頸癌的成因。當時許多科學家都嘲笑他的推論,經過鍥而不捨的研究,Harald zur Hausen終在子宮頸癌中發現了HPV16和HPV18(兩種最常見引致子宮頸癌的病毒),於2008年得到諾貝爾醫學獎,而Stefania Jablonska亦在皮膚癌中發現了HPV5。

5. 雞蛋與膽固醇

膽固醇是現代人的災難,多年來絕大部分人的認識都是雞蛋的蛋黃具有超高膽固醇,所以都盡量少吃雞蛋,或吃雞蛋時只吃蛋白不吃蛋黃。甚至醫生和營養師都是這樣來教導民眾及高膽固醇患者。

但是,這個「常識」卻被科學研究打破。

2013年,美國心臟協會的一份報告證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高膽固醇飲食會直接導致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升高。更且,100g蛋黃約1000mg膽固醇,一個蛋黃則只有大約15-20g,膽固醇分量不高之餘,亦不是壞膽固醇。

雞蛋具有相當高的營養價值,任何人每天一顆並不為多。然而,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確實會增加膽固醇量,亦即是說,吃雞蛋應避免使用不良油脂煎炸。較可惜是,蛋黃高膽固醇的說法根深蒂固,至今市民的認知仍未改變,白白浪費了吃蛋的效益。

6. 蛋白質與瘋牛症

醫學界普遍認同蛋白質是人體七大重要營養素的重要一環,而大多數的疾病都是源於細菌、病毒、真菌或是寄生蟲等微生物,基於以上理由,1982年美國神經學家Stanley Prusiner提出某種被稱為普利昂蛋白(prions protein,PrP)可能致病時,其引起醫學界的嘩然與批評便不難理解。

普利昂蛋白很陌生對不對?它有另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名字叫做朊病毒,但因為其結構僅由蛋白質構成,嚴格來說不能歸類為「病毒」,所以亦有稱為朊毒體。1996年當科學家終於發現朊病毒可引起瘋牛病時,以前的批評即時變成恐懼。科學家發現普利昂蛋白是一類可以自我複製且具感染性的蛋白質,並能引發哺乳類動物的傳染性海綿狀腦病,包括羊瘙癢症、瘋牛症,以及人類的克雅二氏症,而且,直至現時仍沒有治療良策。

曾備受批評的Stanley Prusiner亦於1997年獲諾貝爾醫學獎。

7. 免疫療法與癌症

在20世紀70年代,增強身體自身免疫系統以對抗癌症的想法並不吻合大多數醫生的想法,他們認為免疫系統不會對癌細胞有反應,製藥公司也沒有興趣探究這個可能。在2010年和2011年,人體試驗證明,促進某些白血球細胞可以停止甚至縮小腫瘤。現在,癌症治療方面最大的希望都是與免疫學相關。

8. 疫苗與自閉症

新近在中國鬧得滿城風雨的疫苗一直是醫學爭論的焦點,部分父母對子女接種疫苗亦有遲疑,因為有些傳聞說疫苗會引起自閉症。這種擔心源於有研究人員在1998年和2002年間進行了幾項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與自閉症相關的研究,此外,亦有認為自從疫苗流行之後,自閉症的個案一直增加,揣測兩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連。令家長擔心子女接種疫苗會增加患自閉症的風險。

然而,這些論文後來被證實存在嚴重缺失,其結論亦不能作為參考。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保證,疫苗非常安全,除對小朋友提供保護性,也不會增加自閉症的風險。

不守前規的醫學

西方醫學神速的進步在於不懈的研究及求真精神,敢於以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亦因為這種不墨守於前人規條的態度,為人類的健康帶來不可量的貢獻,亦大大延長了人類的生命周期,未來人類活到120歲絕對不是夢。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