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煙+電子煙 心肌梗塞風險增四倍

0
2767
views

電子煙大行其道,原因是不少煙民誤以為電子煙傷害較低,惟2018年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電子煙同樣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若吸煙同時又吸電子煙,心肌梗塞風險更比正常人高4.6倍!

學界早已證實吸煙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中風及心肌梗塞的主因之一,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暨世界心臟日2018籌委會主席劉育港醫生及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義務司庫暨世界心臟日2018專責籌募委員會聯席主席梁達智醫生呼籲,市民應積極控制風險因素,包括徹底戒除吸食傳統煙草及電子煙,以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三手煙也可為害

為了解市民對吸煙與心臟健康的認知,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於2018年8月進行「吸煙與健康認知調查」,邀請心臟病患者填寫問卷,得到有效樣本共359份。受訪者當中,約一成(11%)受訪者為煙民,其中超過八成(88%)煙民的煙齡為十年或以上。調查發現,不少受訪者對吸煙的禍害存有誤解,尤其本身是煙民的受訪者謬誤更多。近三成(28%)受訪者及約六成(64%)受訪煙民以為不在家人附近吸煙,便能減低家人受到二手煙的傷害。劉育港醫生指出,即使不在家人附近吸煙,亦不能忽視「三手煙」對家人健康的潛在威脅,因為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及尼古丁會黏附在衣物、牆壁、家具、地氊,甚至頭髮和皮膚之上,對身體及家人同樣造成傷害。此外,有一成多(15%)受訪者及近五成(46%)受訪煙民認為間中抽煙(例如每天一支)對身體無大害。事實上,多項研究指出,即使是吸煙數量較少的人士,患上心臟病的風險亦遠較非吸煙人士高,研究指35-39歲的成年人每天抽煙一至四支,患冠心病風險便比非吸煙者高出三倍。

半數受訪者對戒煙認知不足

調查同時發現受訪者對戒煙認知不足。逾半數(54%)受訪者認為長期吸煙對心血管的損害已經形成,戒煙只能避免損害增加,但風險不會減低;近半數(47%)受訪者認為戒煙後體重會增加。

梁達智醫生指出,不論煙齡多長,戒煙都能減低心臟病發風險,研究指戒煙一年後患冠心病的機率已可減低一半。此外,戒煙會令味覺及嗅覺得以調整,故短期內可能增加食欲,惟只要保持健康飲食模式及適當運動,便可維持正常體重。調查亦探討受訪煙民未能戒煙的原因,主要障礙是感到不適或煩躁(46%),梁醫生解釋,這或與尼古丁退癮症狀有關,戒煙初期有機會出現退癮症狀如咳嗽、頭暈、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渴求吸煙等等,代表身體正擺脫尼古丁的控制,若能克服這些短暫不適,症狀會於兩至三星期消失。

心肌梗塞風險高4.6倍

近年愈來愈多人吸食電子煙,是次調查中,超過九成(91%)受訪者不認為改用電子煙能有助戒煙,逾八成(81%)受訪者贊同政府應全面禁止電子煙,大部分受訪者均認為使用電子煙對健康的影響不遜於傳統煙草,不足一成(7%)受訪者認為吸食電子煙對心血管的損害較少。梁醫生引用2018年研究指,使用電子煙同樣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該研究分析2014及2016年美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合共約七萬人的數據,9,352人有吸食電子煙的習慣,當中333人曾出現有心臟病發,對比非吸煙者,每天吸食電子煙的心肌梗塞風險增加近一倍。研究亦發現,近七成人同時有吸食傳統煙草,若同期吸食電子煙與傳統煙草,心肌梗塞風險更比常人高出4.62倍。

及早管理風險因素及提高公眾認知是預防及改善心臟病的關鍵。吸煙、不良飲食習慣、欠缺運動等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主辦的「世界心臟日2018」透過一連串公眾教育活動,以加強市民對心臟健康的認知。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