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际临床研究指,刚确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癌(DLBCL)可选择「双标靶药物配合化疗药物」,较传统一线治疗减低复发风险。病友组织亦推出免费支援计划,为DLBCL患者提供治理及情绪咨询服务。
非何杰金氏淋巴癌(Non-Hodgkin Lymphoma,NHL)是香港十大癌症之一,其中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属于侵袭型高恶性淋巴癌,占非何杰金氏淋巴癌30-40%,香港每年可多达400宗新症确诊。此病病程进展快,有机会在颈部、腋下、鼠蹊部等较容易摸到的淋巴结位置长出肿块,或在身体其他器官的淋巴组织急速增生。
四成患者治疗无效
一直以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癌(DLBCL)所使用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是「抗CD20标靶药物+化疗」组合,此治疗组合约于二十年前已开始使用,成效甚好,然而,仍有高达四成患者会出现复发或是对标准治疗无效反应。
血液及血液肿瘤科专科医生廖崇瑜指出:「大部分DLBCL复发个案发生于确诊后首两年,患者需接受自身骨髓移植、化疗或其他免疫治疗,惟仍有大部分患者对治疗没反应,故此,如何减少患者在完成一线治疗后出现复发,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双标靶组合
医学界发现,带有C-MYC、BCL2、BCL6基因突变,或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高的DLBCL患者较多对传统一线治疗无效或容易复发,故一直尝试研究不同药物组合作为DLBCL患者的一线治疗。最近国际临床研究取得突破,在标准一线「抗CD20标靶药物+化疗」的治疗组合基础上,再加入抗CD79B抗体药物复合体(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用于刚确诊的DLBCL患者身上,能减低病患复发风险,此双标靶治疗组合已获欧洲多个专业组织包括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认可作为一线治疗。
廖崇瑜医生指,患者可使用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量度风险,输入年龄、肿瘤分期、血清LDH(Lactate Dehydrogenase)浓度、ECOG评分及淋巴结以外受影响部位的数目便可。指数愈高,复发风险愈大,显示更有需要选择可帮助减低复发风险的治疗。
虽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癌恶性较高,病情发展快,但药物治疗正不断完善,患者在确诊后应了解自己的病情风险,积极与医生商讨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也可主动参与由病友组织提供的身心支援计划,以增强抗癌力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