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小血管病减中风

0
1104
views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脑神经科于2019-2021年期间透过全港社区脑健康研究筛查550名40-75岁市民,发现当中逾六成半人罹患不同程度的脑小血管病,而脑小血管病是中风及认知障碍症的主要成因。

据政府统计处推算,香港65岁或以上人口将于未来20年将上升近一倍,由2019年的132万人升至2039年的252万,占总人口三分之一。香港作为全球最长寿地区,长者的生活质素取决于能否维持认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

很多脑神经疾病都会影响长者的生活质素,包括脑小血管病变。脑小血管病初期未必有明显病征,但倘若情况恶化,患者不但会出现认知功能受损、抑郁、步履不稳、尿频或失禁,严重更可能增加中风及认知障碍症风险。国际研究显示脑小血管病变患者中风的风险较一般人高2.3倍,患上认知障碍症的风险则高近一倍。

研究对象潜藏脑小血管病

由中大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主任梁慧康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自2019年起为550名来自香港各区不同阶层、年龄介乎40-75岁、并未患上任何脑神经疾病的市民进行脑部磁力共振分析,发现当中55%潜藏不带病征的轻度脑小血管病,11%罹患中度至严重脑小血管病,及22%出现微出血情况。

高血压是引致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团队亦为超过2,150名市民量度血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血压标准,成人正常血压水平应为120/80mmHg或以下,是次筛查发现只有34%市民的血压处于建议水平,另有28%市民收缩压高于140mmHg或舒张压高于90mmHg,当中近六成人从未确诊高血压。

梁慧康教授表示:「脑小血管病变一旦出现,往往很难逆转,因此及早预防尤为重要。导致脑小血管病的风险因素 —— 例如『三高』是非常普遍的慢性疾病,患者初期大多无明显症状。定期检测有助识别无症状人士,以便及早安排介入治疗,防止情况恶化及出现并发症。市民应按年龄、家族病史及其他风险因素,定期进行血压、血糖及血脂的检测,及早发现潜在的风险。」

管理风险因素

除高血压外,导致脑小血管病的风险因素还包括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缺乏体能活动、社会及心理因素、中央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脏问题。有研究显示中年时期开始调整生活习惯能有效改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包括:

  • 定期检查,及早控制「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
  • 避免吸烟
  • 避免过量饮酒
  • 维持理想体重,保持体重指标(BMI)在25以下。
  • 保持均衡饮食,多菜少肉,并减少油、盐、糖的摄取。
  • 进行恒常带氧运动(即每星期进行最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带氧活动,例如急步行或远足)
  • 多做脑部运动和学习新技能,例如阅读、学习使用新科技或参与桌上游戏。
  • 保持活跃的社交生活,例如参加长者中心活动、兴趣班及义务工作等。
  • 保持心境开朗,并维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助理教授叶耀明医生呼吁:「市民应提高预防中风及认知障碍症的意识,及早管理脑小血管病风险因素并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以减慢认知功能衰退,保持血管及脑部健康。」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