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治癌藥對KRAS-G12C基因突變有效
中大學醫學院領導的跨國團隊,進行了一項臨床研究,證實內地研發的新一代KRAS-G12C抑制劑D3S-001,在治療多種因KRAS-G12C基因突變而引起的實體腫瘤上,展現出抗腫瘤活性,為KRAS-G12C基因突變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希望。研究結果已於《自然醫學》發表。
KRAS基因突變是多種實體腫瘤(如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胰臟癌)的常見致癌因素,而KRAS-G12C為最常見的KRAS基因突變亞型,大約有11-15%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有此基因突變。過去,針對KRAS-G12C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療效有限,尤其在結直腸癌中需結合其他藥物(如抗EGFR抗體)才能提升治療效果。近年有內地的生物科技團隊研發出新一代KRAS-G12C抑制劑D3S-001,旨在提高標靶抑制效率並克服癌症治療抗藥性。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科研轉化及創業)及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領導來自南韓、澳洲、美國、中國內地及香港的跨國團隊,就D3S-001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胰臟癌進行一期臨床研究,研究分為兩個階段:
- 劑量遞增階段(Phase 1a):42名帶有KRAS-G12C基因突變的晚期實體腫瘤患者參與,接受D3S-001每日一次口服治療,劑量範圍為50-900mg,以測試D3S-001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最佳使用量。
- 劑量擴展階段(Phase 1b):20名曾接受過KRAS-G12C抑制劑治療但病情惡化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參與,接受D3S-001治療,以評估D3S-001的療效。
D3S-001具抗腫瘤活性
研究結果發現,D3S-001整體安全性良好,參與研究患者最常出現的副作用包括惡心和腹瀉,但程度僅為輕至中度。數據顯示接受每日一次口服600mg以下劑量,血漿中的藥物濃度已足以完全抑制KRAS-G12C突變蛋白。
在首次接受KRAS抑制劑治療的患者中,觀察到D3S-001抗腫瘤活性和持久的療效。這組未接受過KRAS抑制劑的患者在進行D3S-001治療後,整體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超過70%,反映此組別中有多於七成患者的腫瘤有明顯縮小或消失;而用以評估治療後沒有出現惡化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則達97%;六個月無惡化存活率亦達70%。
至於曾接受過KRAS抑制劑的患者中,D3S-001的整體客觀緩解率為30%;疾病控制率則為80%,顯示D3S-001對已出現抗藥性(Resistance)的患者仍有一定效果。
優於第一代KRAS抑制劑
部分腦轉移患者經治療後,腦內腫瘤縮小或病情趨穩定,顯示D3S-001或可穿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滲透至中樞神經系統發揮療效。另外,團隊通過血液檢測發現,患者如果在治療後KRAS-G12C的突變等位基因頻率(Mutant Allele Frequency,MAF)能迅速下降,甚至完全消失,治療效果比其他患者更好。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副教授龍浩鋒醫生指出:「是次研究結果顯示,D3S-001優於第一代KRAS抑制劑,尤其在結直腸癌中單獨使用即可達到高緩解率,無需結合抗EGFR抗體,這突破了現有KRAS抑制劑的限制。對於曾接受KRAS抑制劑治療後惡化的患者,D3S-001仍能提供30%的緩解率,解決了耐藥性的問題。而且其副作用輕微,每日只需服藥一次,患者長期使用方便且安全。」
莫樹錦教授表示:「我們是次與內地醫藥公司德昇濟醫藥(D3Bio)就D3S-001開發及應用的臨床合作研究取得豐碩成果。此項跨國一期臨床研究的數據不僅證實了新一代KRAS-G12C抑制劑有更高的療效,亦展示了香港與內地新型生物科技業界緊密合作的獨特性,有助引領全球生物醫藥發展。」3
編按:
KRAS-G12C是KRAS基因突變的一種亞型。KRAS基因在腫瘤中突變有幾種主要的亞型,除了G12C,還有G12V、G13V、G12D、G13D等等,不少胰臟癌、結直腸癌和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都會出現KRAS基因突變。
註:
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是腦部的保護屏障,可避免化學物質、有害藥物及多數細菌入侵,但也成為腦腫瘤治療的主要障礙,令治療藥物被阻隔在外,無法有效殺死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