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逊症可算是「棘手」的疾病,因为症状因人而异,每个患者不尽相同,而随着病情加深,患者于不同阶段又会出现不同病征。脑神经科医生吁除了注意患者的活动能力外,也要注意非运动症状如疼痛与抑郁。
柏金逊症(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慢性渐进式的脑神经退化疾病,成因是由于脑干内名为「黑质」的部位退化,导致负责指挥肌肉活动的神经传递物质多巴胺分泌减少,从而影响身体的活动能力 。
柏金逊症属运动功能障碍之中最常见的疾病,同时亦是第二常见的脑神经衰退性疾病。现时本港有超过1.2万名患者,此症的患病风险会随年龄而增加。由于人口老化的问题日趋严重,发病率只会有增无减,数据显示,65岁或以上的长者将估计由2018年约130万人飙升至2060年约270万。再者,患者会逐渐丧失活动及自理能力,对患者及家人均造成沉重的负担及困扰。
香港运动障碍学会主席脑神经科专科医生彭彦茹指:「柏金逊症最广为人知的症状都是与活动能力有关,包括:手脚震颤、四肢僵硬、步履不稳和动作迟缓等。由于这些运动症状比较明显,甚至可直接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因此患者会较为关注。」然而,医学界发现,不少患者于确诊前,早已出现一些「非运动症状」,包括: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及睡眠障碍等。彭医生续指:「由于这些病征不明显,往往被误以为是一般的年老退化问题,或跟其他普通疾病混淆,容易让患者掉以轻心。事实上,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会愈来愈多,且进一步明显,所受到的困扰亦日益增加。」
把握治疗黄金期
事实上,柏金逊症在初发阶段是有迹可寻的,可惜市民对此病的非运动症状的认知度较低。根据香港大学行为健康研究中心及护理学院于2023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仅两成多受访者了解非运动症状与柏金逊症的关系。
彭彦茹医生表示,若患者及早接受适切的治疗,对纾缓症状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可惜,病发初期的病征通常都被不重视,常被误以为是正常的衰老过程,以致患者及其照顾者均不能及时察觉,错失治疗良机。
非运动症状
- 疼痛 —— 近一半患者有肌肉骨骼疼痛的问题,最常见于下肢,疼痛会随着开关期(On-off Periods)的变化而有所波动。
- 情绪障碍 —— 抑郁症会发生在30-40%的柏金逊症患者身上,患者会感觉身体疲倦、食欲不振、失去生活动力。
- 睡眠障碍 —— 是仅次于情绪障碍的第二常见非运动病征,影响64%柏金逊症患者。
药物可控制病情
彭彦茹医生指出:「医学界目前未有方法可逆转已衰退的脑细胞或是停止脑细胞衰退,治疗目的是纾缓柏金逊症引起的病征和功能障碍、增加活动能力、减少病症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针对脑部未能产生足够的多巴胺,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利用药物补充多巴胺,从而改善运动功能障碍,左旋多巴是其中一种常用的药物,属治疗运动症状的黄金标准,视乎患者的病情,有需要可同时配合其他药物服用。如MAO-B抑制剂及多巴胺受体催动剂等。」
纾缓柏金逊症的药物第一代MAO-B抑制剂司来吉兰(Selegiline)早于1989年被美国FDA批核,至2006年才出现第二代雷沙吉兰(Rasagiline),而最新一代沙芬酰胺(Safinamide)则于2017年获美国FDA批核。
彭医生建议:「切忌误以为柏金逊症只有手脚震颤、四肢僵硬、步履不稳和动作迟缓的症状,柏金逊症还有非运动症状,如:关节或肌肉疼痛及抑郁症等,而这些症状是有药物可有效帮助控制的。家人或照顾者若发现身边长者出现任何柏金逊症的病征,尤其疼痛、抑郁症,不应觉得只是一般的年老退化,应及早正视,尽快向医生求诊并接受适切的治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