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的非運動症狀

0
164
views

柏金遜症可算是「棘手」的疾病,因為症狀因人而異,每個患者不盡相同,而隨著病情加深,患者於不同階段又會出現不同病徵。腦神經科醫生籲除了注意患者的活動能力外,也要注意非運動症狀如疼痛與抑鬱。

金遜症(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慢性漸進式的腦神經退化疾病,成因是由於腦幹內名為「黑質」的部位退化,導致負責指揮肌肉活動的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分泌減少,從而影響身體的活動能力 。

柏金遜症屬運動功能障礙之中最常見的疾病,同時亦是第二常見的腦神經衰退性疾病。現時本港有超過1.2萬名患者,此症的患病風險會隨年齡而增加。由於人口老化的問題日趨嚴重,發病率只會有增無減,數據顯示,65歲或以上的長者將估計由2018年約130萬人飆升至2060年約270萬。再者,患者會逐漸喪失活動及自理能力,對患者及家人均造成沉重的負擔及困擾。

香港運動障礙學會主席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彭彥茹指:「柏金遜症最廣為人知的症狀都是與活動能力有關,包括:手腳震顫、四肢僵硬、步履不穩和動作遲緩等。由於這些運動症狀比較明顯,甚至可直接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因此患者會較為關注。」然而,醫學界發現,不少患者於確診前,早已出現一些「非運動症狀」,包括:關節或肌肉疼痛、抑鬱及睡眠障礙等。彭醫生續指:「由於這些病徵不明顯,往往被誤以為是一般的年老退化問題,或跟其他普通疾病混淆,容易讓患者掉以輕心。事實上,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的『非運動症狀』會愈來愈多,且進一步明顯,所受到的困擾亦日益增加。」

把握治療黃金期

事實上,柏金遜症在初發階段是有跡可尋的,可惜市民對此病的非運動症狀的認知度較低。根據香港大學行為健康研究中心及護理學院於2023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只有僅兩成多受訪者了解非運動症狀與柏金遜症的關係。

彭彥茹醫生表示,若患者及早接受適切的治療,對紓緩症狀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可惜,病發初期的病徵通常都被不重視,常被誤以為是正常的衰老過程,以致患者及其照顧者均不能及時察覺,錯失治療良機。

非運動症狀

  • 疼痛 —— 近一半患者有肌肉骨骼疼痛的問題,最常見於下肢,疼痛會隨著開關期(On-off Periods)的變化而有所波動。
  • 情緒障礙 —— 抑鬱症會發生在30-40%的柏金遜症患者身上,患者會感覺身體疲倦、食欲不振、失去生活動力。
  • 睡眠障礙 —— 是僅次於情緒障礙的第二常見非運動病徵,影響64%柏金遜症患者。

藥物可控制病情

彭彥茹醫生指出:「醫學界目前未有方法可逆轉已衰退的腦細胞或是停止腦細胞衰退,治療目的是紓緩柏金遜症引起的病徵和功能障礙、增加活動能力、減少病症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針對腦部未能產生足夠的多巴胺,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利用藥物補充多巴胺,從而改善運動功能障礙,左旋多巴是其中一種常用的藥物,屬治療運動症狀的黃金標準,視乎患者的病情,有需要可同時配合其他藥物服用。如MAO-B抑制劑及多巴胺受體催動劑等。」

紓緩柏金遜症的藥物第一代MAO-B抑制劑司來吉蘭(Selegiline)早於1989年被美國FDA批核,至2006年才出現第二代雷沙吉蘭(Rasagiline),而最新一代沙芬酰胺(Safinamide)則於2017年獲美國FDA批核。

彭醫生建議:「切忌誤以為柏金遜症只有手腳震顫、四肢僵硬、步履不穩和動作遲緩的症狀,柏金遜症還有非運動症狀,如:關節或肌肉疼痛及抑鬱症等,而這些症狀是有藥物可有效幫助控制的。家人或照顧者若發現身邊長者出現任何柏金遜症的病徵,尤其疼痛、抑鬱症,不應覺得只是一般的年老退化,應及早正視,盡快向醫生求診並接受適切的治療。」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