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支架一次過處理多部位胸腔主動脈瘤

0
1376
views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心胸外科成功運用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完成亞洲首個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研究結果已於國際心胸外科網絡(The Cardiothoracic Surgery Network)及國際期刊《Journal of Cardiac Surgery》發表。

腔主動脈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TAA)多見於高血壓患者,是香港最常見的死因之一。胸腔主動脈瘤治療方法包括手術修復或動脈瘤切除,亦可透過植入覆膜金屬支架(Covered Metallic Stent)以支撐血管並防止血管撕裂或破裂。

每年300人死於胸腔主動脈瘤

胸腔主動脈瘤是全球第二常見的主動脈疾病,僅次於動脈粥樣硬化。在香港,每年平均有1400人因胸腔主動脈瘤入院,死亡個案達300宗。中大早前研究發現,華人高血壓患者中,7.5%人患有胸腔主動脈瘤。胸腔主動脈瘤指位於胸腔的主動脈出現永久性擴張,其直徑比鄰近正常的主動脈大超過50%,或直徑達4.5厘米或以上。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何殷傑醫生解釋:「主動脈瘤是無形殺手,九成半患者都沒有任何症狀。我們觀察到與主動脈相關的疾病個案有上升趨勢,由十年前的每年約20例,增加至現時每年約100例。而50歲以下患者患上主動脈剝離的發病率亦有上升趨勢。」

主流手術TAR FET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動脈血管,負責供應含氧的血液至全身各部位,形狀像一根枴杖,而主動脈弓就是這根拐杖彎曲的地方。主動脈弓手術是所有主動脈手術中最複雜的手術之一,牽涉頭頸血管灌注、心臟肌肉保護和在體外循環機輔助下進行降溫及血液循環靜止。「全主動脈弓置換及冷凍象鼻手術」(Total Arch Replacement with Frozen Elephant Trunk,TAR FET)是近數十年來主動脈弓手術的主流選擇之一。

 

中大醫學院心胸外科團隊在主動脈弓手術發展方面一直領導亞洲,包括於2014年8月完成東南亞首個運用Thoraflex覆膜支架的TAR FET手術,2020年10月引入新技術,運用E-vita OPEN NEO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完成亞洲首個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並全程以虛擬系統配合進行。新支架的獨特設計可防止術後回彈,減低移位的風險。系統亦具備多種適用於不同主動脈解剖和疾病形態的支架。

0%死亡率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藤川拓也醫生表示:「團隊在過去兩年運用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為25名需要接受多部位手術的病人進行TAR FET手術。過往病人倘若於升主動脈、主動脈弓或降主動脈出現多段病變位置,需要接受多於一次的手術。傳統方法是先處理升主動脈和主動脈弓的血管瘤,然後再進行第二次手術,利用血管支架或者開放式手術處理降主動脈的血管瘤,防止血管撕裂或破裂。由於一站式混合支架可以覆蓋整個胸腔主動脈範圍,醫生可以在同一手術內處理所有程序,減少患者需要重複進行手術的次數和住院時間。團隊更成功實現了0%死亡率,而出現併發症,包括出血、中風或脊髓損傷也極罕見。」

中大團隊於過去十年已完成超過140次主動脈弓置換術。在引入TAR FET手術初期,已能將手術死亡率控制在9%。藤川拓也醫生認為團隊的經驗證明只要配合詳細的術前計劃及培訓、良好的手術操作和仔細的術後監測,以虛擬系統進行訓練及引入新手術設備是可行方法。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黃鴻亮教授表示:「我們一直努力尋找改善手術成效的方法,其中之一是從全球各地引入最先進的手術設備。過往外科醫生會直接到海外其他醫院接受培訓,由海外人員實地指導,但新冠疫情限制了出行機會。有見及此,中大醫學院利用虛擬平台進行程序規劃,由來自德國的教授透過虛擬平台,在手術過程中進行指導及考核。結果手術順利,患者的術後情況亦良好。」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