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病可危及生命
根據衛生署數據顯示,全港有0.5%的15歲及以上人士曾被醫生診斷患有慢阻肺病,於2017年共有1223宗慢阻肺病死亡個案,佔該年所有登記死亡個案數目2.7%。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on Pulmonary Disease,COPD),又稱慢阻肺病,在香港是十大致命疾病。在香港,60歲及以上成人慢阻肺病患病率高達25.9%,2017-2020年全港公立醫院因慢阻肺病入院人數高達78,693人次。慢阻肺病病徵是長期咳嗽,多痰,呼吸困難/氣促甚至會出現缺氧情況。病人一旦急性發作,不但肺功能下降,還會增加再次因慢阻肺病急性發作和死亡的風險。若患者能及早診斷,停止吸煙,對症下藥,病情是可以受控的。
為提高大眾對慢阻肺病的認識和關注,有病人組織進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及照顧者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醫療及支援需求》調查。是次調查了近百名慢阻肺病患者及其照顧者,其中近八成患者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調查結果顯示,85%患者有吸煙歷史,其中67%已戒煙,超過五成的慢阻肺病人病情未能完全受控、反覆發作及需要到醫院求醫治療。儘管患者曾面對急性發作,卻只有40%受訪者認同慢阻肺病會危及性命。
減少嚴重發作
調查反映病情控制欠佳的慢阻肺病患者經常須進出醫院,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蘇潔瑩醫生指出,一旦未能控制慢阻肺病症狀,患者的呼吸系統經長期破壞引致呼吸道阻塞及收窄,令肺部難以呼出和吸入空氣,導致缺氧、氣喘、咳嗽等症狀,嚴重患者需要使用氧氣機,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心理狀況,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在冬季及流感/新冠高峰期,慢阻肺病患者更易發作,急性發作更可致命,絕不可掉以輕心。
「治療的目標是幫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減少發作、提高肺功能和生活質素,避免患者陷入反覆發作和住院的惡性循環,從源頭減輕醫院醫療負擔,例如急症室服務、病房床位、人手及資源配套等。臨床上,肺癌病人很擔心和緊張自己的存活期,但極少有患者將死亡和慢阻肺病掛鈎,如果出現連續咳嗽、有痰及胸悶等症狀,應盡快到醫院接受相關檢查如肺功能測試,以準確診斷是否患有慢阻肺病。」
香港胸肺學會主席羅偉霖醫生表示,80-90%慢阻肺病病因都是吸煙所致,病徵是長期咳嗽、多痰,還有呼吸困難/氣促,甚至會出現缺氧情況。慢阻肺病患者若呼吸道受感染以致急性發作,會令肺功能日益受損並引發炎症,造成不受控制的惡性循環,大大增加住院率及死亡風險。
羅偉霖醫生解釋現時本港應用的藥物包括長效吸劑如乙型促效劑及抗毒蕈鹼、吸入式類固醇,口服藥如茶鹼及PDE-4抑制劑,各有不同藥效及需要注意的地方;急救藥物有短效吸劑如乙型促效劑和抗毒蕈鹼,以及口服類固醇。此外,治療受細菌感染的患者也會用到抗生素,另外還會採用化痰藥、氧氣治療,部分患嚴重肺氣腫的病人可能需要接受肺減容手術,切除部分肺部。最新的國際指引已將針對二型炎症的生物製劑納入2025年黃金指引(GOLD Guideline),目標在幫助接受三重療法後病情仍不受控的患者。羅偉霖醫生指,相信本港會因應病人情況作出藥物調整,如有疑問,患者需要尋求醫生專業意見。
加強胸肺復康提升肺功能
羅偉霖醫生提醒慢阻肺病患者應接受肺功能檢查以監測病情,並按照醫生指示定時及正確用藥、定期覆診;若治療後症狀無改善或加劇,或患上呼吸道疾病須立即就醫,建議吸煙的慢阻肺病患者要戒煙,另外,每年接種流感或其他與呼吸道感染相關的疫苗。
調查反映不論患者或者照顧者,對於社區復康支援有一定需求,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主席黃慧賢醫生指出,在公眾教育上,須增強患者和照顧者對慢阻肺病的認知,例如肺功能的重要性、藥物認知及鼓勵患者參加胸肺復康訓練,以提升活動能力,減少氣喘,加強自我疾病管理能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