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医学院与全球33位国际专家合作,研究能否利用血浆EB病毒DNA替代常规鼻咽癌的标准检测,而所有专家一致反对在没有影像扫描下,使用血浆EB病毒 DNA作为鼻咽癌分期的唯一方法。有关内容已于《Lancet Oncology》发表。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在中国南部、东南亚、北非和东非等地区十分普遍,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有密切关系。鼻咽癌亦是香港的常见癌症,与家族基因遗传和饮食因素如咸鱼有关。
2020年香港人患上鼻咽癌的年龄标准化比率为每10万人5.8例,在本港癌症排名位列男性和女性的第8位及第17位。虽然抽取组织鉴证是诊断鼻咽癌的标准,但血浆EBV DNA容易从常规抽血中提取,所以血浆EBV DNA在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后被认为是最灵敏、最准确的肿瘤标记,在鼻咽癌筛查、诊断、分期、治疗反应监测和预后预测中得到广泛认可。目前鼻咽癌临床管理的常规标准程序包括身体检查、影像扫描和内窥镜检查(一种容易产生飞沫的高风险程序)。在新型冠状病毒病肆虐期间,医护人员、设施和资源可能会极其短缺,因此,考虑在新冠大流行期间,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类似甚至更具破坏力的疫情或灾难而导致人力及资源严重不足时,能否以血浆EBV DNA替代常规检测方法诊断及治疗鼻咽癌是需要的。
专家一致反对
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临床肿瘤学系领导,与全球国际顶级专家合作,以调研方法研究在新冠疫情导致资源及人手严重紧绌的情况下,能否利用血浆EB病毒DNA(EBV DNA)替代常规鼻咽癌的标准检测方法。若日后发生严重灾害时,这些国际建议可作为鼻咽癌治疗的重要指引。
研究共邀请了33位国际顶级专家(头颈外科、耳鼻喉科、肿瘤内科、放射肿瘤科及临床肿瘤科),分别代表四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51个国际专业协会和国家临床试验小组,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依照德尔菲(Delphi)方式完成三轮共识制定程序,当中包含22条问题,涉及血浆EBV DNA可否于人力及资源极度紧绌情况下,替代常规检测鼻咽癌方法。
结果发现,就是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所有专家一致反对在没有影像扫描的情况下,使用血浆EBV DNA和EB病毒抗体取代内窥镜检查和抽取肿瘤样本作为鼻咽癌癌症分期的唯一方法。即使提供影像扫描,73%的专家仍不同意使用血浆EBV DNA代替内窥镜抽取肿瘤样本作为鼻咽癌癌症分期的唯一方法。
调查结果反映,即使在资源极度有限的情况下,血浆EBV DNA并不能完全替代内窥镜检查和肿瘤活检。所有不同意将血浆EBV DNA作为诊断及治疗鼻咽癌唯一工具的学者认为,一些常规的标准检测方法是不可或缺,在医疗系统允许的情况下,不应剥夺患者接受这些常规标准检查的权利。
内窥镜及影像检查不可少
最新的共识得出结论,即使影像服务非常有限,仅测量血浆EBV DNA不应取代传统但必不可少的鼻内窥镜检查。在有限的临床环境中,血浆EBV DNA结合影像扫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可接受的替代方法,但不能取代面对面的诊断和鼻内窥镜检查,亦且不能在鼻咽癌管理中单独使用而不进行影像检查。
领导及负责设计这项调查的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临床肿瘤学系系主任兼临床副教授李浩勋医生表示:「这些共识建议是国际间共同努力的成果,可于其他急遽环境改变或自然灾害期间导致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作为参考。」
李医生认为这些建议可以进一步鼓励国际协调使用血浆EBV DNA,从而在中、低收入国家的医院或机构中,以更符合成本效益的价格采用,并促进日后的研究,为鼻咽癌和其他癌症设计更灵敏和准确的肿瘤标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