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药、中成药受到世界各国青睐,中药的疗效也得到了认可。但因而也出现了一些利用人们对中药的信誉和喜爱,为了某种目的而夸大其实,宣扬「中药是纯天然物质,无毒性,无副作用」、「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纯中药制剂绝无副作用」等等的广告。
随之而来的便是中药及其制成品的滥用,出现的毒副作用与日俱增,这是对中医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事实上,因中药而引起的毒副作用甚至死亡者,自古以来就屡有所闻所见所论述。国内专家收集了1982-1995年期间,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800多篇,共三千多例产生不良反应涉及中药品种460多种,其中单味药239种(占51.96%),中成药和中药制剂221种(占42.04%)。因中药不良反应致死者267例,其中属单味药229例(占85.76%),中成药28例(占10.48%),中药制剂10例(占3.74%)。
1992-1993年,比利时用中药减肥致45例肾衰,18例肾移植。新加坡用黄连(小檗碱,又称黄连素)致新生婴儿黄疸,并有致死报道;日本近几年来用柴胡剂引起间质性肺炎、肝炎等。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中药用之不当即可发生不良反应,我们应予足够的重视,必须留意以下各方面。
品种混乱
中药品种繁多,经历代本草不断增加,至今已逾万余种,这些药材来源复杂,其中同名异物或异物同名的也不少。所以我们用药时一定要注意药品的基原。
剂量过大
当今社会不少人片面认为中药无毒或毒性很小,在服用中药过程中认为用量多一点,时间长一点无关紧要。所以医师的剂量和病人的自配必须严格掌握。
剂型改变
中药随剂型的改变,其理化性质以及药效、毒性也可能随之而变。中药剂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但要有科学依据,要做到安全、有效、制剂稳定、质量可控。据称剂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传统使用的剂型。
炮制不当或未经炮制
中药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中药若不经炮制或炮制不当入药,也是产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中药炮制处理后,药性和临床疗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炮制是中医控制中药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若不遵循炮制技术或不科学的处理中药,则会产生种种不良反应。
药物不纯或漂白防腐添加剂过甚
中药材本身来之高山或农田,来源广而杂,包装和储运都不很规范,容易造成霉变、虫蛀、发酵、发芽、泛油等变化,商人无奈又加入漂白及防腐剂,令药物更易产生副作用。
方剂配伍不当
中医临床用药,多以方剂为主,一个方剂所用药味,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其功效应当是该方剂中所有药物的群体效应,若配伍不当,不仅降低疗效,还可能增加毒性。
用法不当
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药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药物不同,使用方法则异,用法不当,就会导致不良反应。
药不对证
中医治疗,最讲究辨证施治,对证下药。随证加减,这是中医中药治病的精粹。同一药物,对证使用可以治病,若不对证使用则可导致不良反应。
使用方法
中药的煎煮方法不当,煎煮时间不对,给药方法不妥以及药品管理不善等,均可导致不良反应而造成严重后果。
个体差异
由于患者存在着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体质、生理状态、病理状态、精神状态等均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药物的敏感性、反应性、耐受性均有所不同。同时,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程的长短,以及有无兼证等都与中药的性味功效密切相关,若在用药时不加注意,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免疫缺陷
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也可导致一些特殊的不良反应,如在新加坡临床发现黄连、黄柏所含的小檗碱能引起具有免疫缺陷的新生婴儿发生溶血性黄疸,且有致死病例。这种病例属于遗传性的特殊个体,出现的是一种特殊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用药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他因素
除以上因素可影响不良反应的产生外,还可受到地理条件、气候寒暖、起居饮食、给药时间、给药环境等影响。近年一些资料表明,根据生物活动表现的昼夜节律、体温、皮质激素分泌等的昼夜波动,对药物的作用也有影响。
四点避免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虽然表现形式多样,但大部分中药所致的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以下提出四点以供大家参考。
- 监督传媒误导 —— 中药能有效防治疾病,改善体质,已为所共识,但其所引致的不良反应却往往被忽视,加之有关媒介的不实宣传,对中药不良反应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认识,如中医治疗属「自然疗法」、「安全」、「药食同源」等等。要正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存在,在本港颁布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要求。这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措施。
- 加强监管 —— 加强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定有关中药药材的安全性的地区标准,如重金属、农药残留量、漂白、防腐添加剂。
- 辨证施治,合理用药 —— 中医治病的特点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因此,自行配方,过期数月、数年处方应加以限制。
- 监管中药饮片源头 —— 中药未经炮制直接用上临床,品种、片型、漂白防腐,应加的辅料不加,掺杂仍有存在,各种手段,令人担忧。优质的中药饮片可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还可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