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和茶可防感冒?

0
4025
views

在感冒流行期間,想吃些中藥墊墊底,又或是放在家中作不時之需,很多時都會想起甘和茶。甘和茶味道有點苦澀,但是感冒初起時喝一點,似乎頗有效用。

和茶,香港暱稱為「盒仔茶」,大概是因為甘和茶的包裝是一小盒一小盒的樣子。說起甘和茶大家一定會聯想到已有百年歷史的源吉林甘和茶,其實市面上的甘和茶並不是只此一家。

出處難考究

中國古老藥方裡有很多都是來源難於考究,甘和茶的來源有說出於《傷寒論》,也有說源於《金匱要略》,姑勿論來源如何,源吉林把甘和茶發揚光大則是不爭事實。

現時市面上售賣的甘和茶名目及品牌不少,成分亦因不同製造而不同,甚至大有出入,對症亦有分別,所以,不要以為只要是「甘和茶」就同一功能。中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共列出四條關於甘和茶的標準成分。

甘和茶

處方:黃芩、蒼朮、赤芍、甘草、高良薑、防風、青皮、紫蘇葉、荊芥、柴胡、青蒿、苦丁茶、神曲、桔梗、麥芽、山楂、救必應、水翁花、金櫻根、崗梅。
製法:以上二十味,加水煎煮兩次,過濾後濃縮,趁熱均勻注入茶葉之中,使茶葉吸盡所有藥液。然後曬乾茶葉後包裝。
主治:清暑散熱,生津止渴,用於感冒發熱,中暑口渴,預防感冒。
用法:沖服或泡服

四時甘和茶

處方:稻芽、山楂、柴胡、烏藥、防風、製陳皮、厚朴(薑製)、荊芥、茶葉、廣藿香、紫蘇、薄荷。
製法:
1. 廣藿香、薄荷、紫蘇三味藥取葉;荊芥取穗;揉碎與茶葉混和。
2. 剩下的莖枝再與稻芽、山楂、柴胡、烏藥、防風、製陳皮、厚朴等加水煮兩次,第一次兩小時,第二次一小時。
3. 濾去藥渣後,藥液注入廣藿香等枝葉與茶葉混和的材料中,待吸盡後低溫乾燥,焙炒至具香氣。
主治:袪暑解表,消積、醒酒。用於感冒中暑,食積腹脹,嘔吐泄瀉。
用法:開水沖服或煎服
注意:面色清白,四肢厥冷,有汗者忌服。

源吉林甘和茶

處方:紫蘇葉、青蒿、香薷、薄荷、葛根、前胡、防風、黃芩、連翹、桑葉、淡竹葉、廣藿香、苦丁茶、水翁花、荷葉、川木通、梔子、茵陳、粉萆解、槐花、威靈仙、蒼朮、厚朴、陳皮、烏藥、布渣葉、山楂、檳榔、紫蘇梗、龍膽、旋覆花、甘草、牡荊葉、千里光及玉葉金花。
製法:除牡荊葉、千里光及玉葉金花外,其餘三十二味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二小時,第二次一小時,之後濾去藥渣,趁熱倒至牡荊葉、千里光及玉葉金花上,至藥液吸盡,分成小盒,再乾燥。
主治:疏風清熱,解暑消食,生津止渴。用於感冒發熱、頭痛,骨節疼痛,食滯飽脹,腹痛吐瀉。
2011用法:開水泡服或煎服

萬應甘和茶

處方:藿香、厚朴(薑炒)、紫蘇、白朮(漂)、蒼朮、陳皮(制)、茯苓、澤瀉、木瓜、苦杏仁、砂仁、半夏、甘草、白扁豆、茶葉。
製法:取藿香、紫蘇葉揉碎,砂仁研碎,與茶葉混勻。剩下的藿香、紫蘇枝莖與其餘白朮等十二味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四小時,第二次兩小時。濾去藥渣,與藿香及茶葉等混和,待吸盡藥液,低溫乾燥。
主治:芳香解表,燥濕和中,升清降濁。用於感冒發熱,腹痛吐瀉,暑濕排瀉。
用法:開水泡服。如感冒發熱,加生薑、葱、紫蘇葉少許煎服。

不要隨便用藥

甘和茶起源或不可考,但源吉林甘和茶據聞起源於佛山。大約百多年前,源家原本經營顏料而不是醫藥生意,只因兩個兒子源文瑞及源文湛認為中成藥有極大潛力,商機無限且利錢豐厚而兼營中成藥。當時的源文湛是個中醫師,故擬出一批中成藥方,包括甘和茶、回春散、戒煙丸、牙痛水及肚痛丸等等成藥,然後以源吉林為牌子在顏料店內銷售,主力推廣甘和茶。1898年,廣東中北部一帶發生流行性感冒,源家全力贈飲送藥以宣傳甘和茶疏風清熱的功效,甘和茶亦因價廉物美而贏了口碑,曾經一度廣銷東南亞,現時已不復當年盛況,不過,源家仍有老店設於香港。

四款甘和茶各有不同的主治功能,多以解熱解暑防感冒為大原則,冬日的外感風寒是否合用,讀者在買來看門口或是防病之時,最好請教一下中醫師的意見。中藥講求辨症論治,如果症狀不同,不能對症,藥物再好也沒用。

禁忌

  • 忌煙、酒及辛辣、生冷及油膩食物。
  • 不宜在服藥期間或同時服用滋補的中成藥
  • 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及腎病患者,或其他嚴重疾病患者,服用甘和茶時應諮詢中醫師意見。
  • 服藥三天後症狀無改善或症狀加重,或出現新症狀,如胸悶、心悸等,應立即停藥及到醫院就診。
  • 兒童、長者及體弱人士應在中醫師指導下用藥。
  • 孕婦慎用
  • 甘和茶處方複雜,過敏性體質應慎用。
  • 如正在服用其他藥物(不論中、西藥),服用甘和茶亦應諮詢中醫師意見。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