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而非治「已病」
扁鵲是生於戰國時的名醫,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傳記記載的古代醫學家。在中醫學漫長的歷史中,其名聲不下於華陀。扁鵲與齊桓侯的故事,敘明「致死大病,始於淺疾」的道理。使醫者深思的,是治病應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
扁鵲是生於戰國時的名醫,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傳記記載的古代醫學家。在中醫學漫長的歷史中,其名聲不下於華陀。扁鵲與齊桓侯的故事,敘明「致死大病,始於淺疾」的道理。使醫者深思的,是治病應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
薏苡仁,對香港人來說,讀起來好像有點陌生,其實就是我們經常都吃的薏米。卻不知何故,薏苡仁的別名特別多,簡單如我們熟悉的有薏米、苡米或苡仁,也有我們不太熟悉的薏珠子、起實等。薏苡仁又有分為生薏苡仁和熟薏苡仁兩種,當然也就是我們經常朗朗上口的「生熟薏米」了。
神經衰弱症是指由於某些長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在個體易感素質或個性不良基礎上,產生的高度神經活動功能失調,其主要臨床特徵為神經過程易於興奮和迅速疲勞,且常伴有情緒不穩、睡眠障礙和多種軀體不適感等症狀。
有些香港人由於信仰,或是為減肥,或是為其他原因諸如長壽而長期吃素或是終生吃素,然而得病率並不因此而下降。無可非議,從醫學角度看,吃素是一種非健康行為。從神聖的信仰角度上看便不值反駁了。
古書曾有這樣一段論述:「人之稟賦不同,而受病亦異,顧私己者,心肝病少;識大體者,心肝病多;不及情者,脾肺病少;善鍾情者,脾肺病多;任浮沉者,肝腎病少;矜志節者,肺腎病多。病起在於七情,而五臟因之受損。」
睡眠障礙,古代謂之不寐,現代稱為失眠。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也是非常令人頭痛的病,於是有些人就因此長期依賴安眠藥。這不但嚴重影響肝、腎等臟器和造血系統功能,而且醒後朦朦朧朧,不思食欲。
病毒性疾病不僅發病率高,治療棘手,而且死亡率也高。據統計,每人一生中平均有200次以上的病毒感染,其中不免有嚴重的疾病發生。目前,病毒性疾病的治療尚未有重大突破,每日每時似惡魔般地威脅著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