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肝炎

0
1481
views

肝炎是常見的疾病,一般來說,以甲型肝炎(A型)及乙型肝炎(B型)較為常見,而丙型肝炎(C型)現時亦愈趨普遍。中醫在治療肝炎的病例中,結合西醫的臨床數據,得到長足的進步。

經有一位患了丙型肝炎的女士,手持一張西醫化驗報告來找我。化驗報告中有兩項肝功能指標,一是谷丙轉氨酶(SGPT),另一是谷草轉氨酶(SGOT),並說西醫要她接受注射治療,西藥費用12萬,每支針大概要2000元,這位病人因為無力負擔,在無奈之下,唯有轉看中醫。

當時,病人的自我症狀並不明顯,只是患有膽結石,但是辨症之後發現,於病人臀上有明顯的蜘蛛痣,手掌裡有很多隱約可見的小紅點(俗稱肝掌)。一般認為,肝臟功能障礙後,雌激素在肝內被處理(又稱滅活)的機能下降,致使體內雌激素相對增多,雌激素還有擴張小動脈的作用,「肝群」、「蜘蛛痣」就是皮膚小動脈擴張的結果。但是,蜘蛛痣、肝群也可見於正常婦女月經期,或妊娠兩個月至5個月內者,而多在產後兩個月內消失。正常人或經常飲酒的人,營養不良、缺乏維他命B,以及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偶爾也可見到蜘蛛痣,但數量很少,一般僅有一至兩個,形狀多不典型,一般短期內即可消失。這並不一定說明有肝病存在。

據統計,約有25%的蜘蛛痣是由肝病引起的,而其中30%以上屬於肝硬化。有時病人症狀不明顯,或肝功能檢查基本正常,因而未引起注意,以致使肝病不能及時治療,直至肝功能損害日益加重,結果發展成慢性重型肝炎,預後很差。所以,凡發現典型蜘蛛痣、肝掌的人,須反覆請醫生全面檢查,以免延誤診斷及治療。

丙肝易轉成癌

由於病人很清楚丙型肝炎極可能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而且該病人在超聲波檢查下已發現有肝硬化趨勢,在3個月的連續治療下,SGPT和SGOT都分別降到20左右,至今蜘蛛痣已明顯過大,便溏現象也恢復正常,中醫理論認為「知肝傳脾」,所以,肝病患者脾胃功能較差,故在整個治療中,我以軟肝散等健脾手法進行組方,病人精神、症狀方面都得到改善。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病毒性肝炎分甲、乙、丙、丁、戊型,是從1970年到現在的短短30年中陸續被發現的。那麼是否還會有新的病毒肝炎不斷被發現呢?答案是肯定的。1997年,日本學者又發現了與上述五類型肝炎不同的病毒性肝炎,稱為己型肝炎(或F型肝炎),美國人稱為X型肝炎,其臨床症狀較丙型肝炎為重,黃疸也較重,目前正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另外,G型肝炎亦是在1995才被發現,其病毒的基因序列有25%與C型肝病毒類似,也是經由血液、體液的接觸而感染。由此看來,新的肝炎病毒不斷地被發現,人類要逐一研究它的大小、抵抗力、傳播途徑、發病特點等等,以找出診斷和治療的方法,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免疫調控治療。

注重免疫調控治療

傳染與免疫是相互聯繫的對立統一體。當病原生物侵襲損傷機體引起傳染過程時,必然伴隨有機體抵禦病原生物而產生免疫的過程,因而傳染(感染)和免疫(抗感染)是共存於機體的相對矛盾的兩個方面,這與中醫的正邪理論是完全一致的。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國內專家在運用中藥進行免疫調控的治療,曾有很大發現,如牛蒡、肉桂、菟絲子、黃精等有促進抗體提前形成作用,滋陰的鱉甲、元參、天冬、北沙參、麥冬等有延長抗體存在時間的作用。因此,利用中藥來調整免疫應成為治療慢性肝炎的重點。

任何疾病都有它的特殊性,這是各種疾病得以區別開來的認識論基礎。疾病的病因、病機,以及具有特殊性的臨床症狀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多種疾病亦有其特性,如有關血陰陽的失衡或紊亂,發生某一部位的疼痛或不適等,治療的原則,首先是要治疾病的原則,不僅應掌握各種疾病的共性,還應掌握各類疾病的個性,即特殊性,才能提供恰當的治療。

中醫治內科雜病,其主要診斷手段即望、聞、問、切四診,療效的判定標準主要是症狀學的改善和部分體徵的好轉,缺乏一套可供中醫本身使用的檢驗數字系統。

參考西醫檢查數據

國內中醫則大部分接受了生理生化檢查等基本內容,在臨床中借助於西醫診斷與治療的數字檢驗系統,其治療完全可以用中藥,因此,在中醫的內科臨床工作中,實際上基本是按照西醫生理解剖系統進行疾病分類,如國內醫院中醫分呼吸科、腎病科、血液科、消化科、肝炎科等等。既然按西醫的病名進行分類、診斷,那麼採用西醫的檢查數字亦成自然之事。如果不符合西醫診斷標準,便不能算是這種疾病。診斷得這種疾病,治療的效果便不能僅僅是症狀學的改善,而必須有生化、病理方面的客觀檢驗數據而改善。正如國內的中醫專家小組與國外一些專家治療愛滋病進行協作一樣,僅僅有症狀學方面的改善是不予認可的,只有中醫藥使愛滋病患者血液生化及病毒標誌物轉陰,才能使他們承認中醫有效。

肝炎,主要是指病毒肝炎的中醫辨症論治,除診斷完全要符合西醫標準外,在療效標準上也將採用。因此,在治療時就不能僅僅靠患者的自我感覺是好還是不好,必須依靠肝功能以及各項病毒標誌物的好轉才能對療效進行判定。因此在臨床治療用藥時,就必須從改善肝功能,促進病毒陰轉,同時改善體徵和症狀諸方面考慮,而不單單是症狀學一方面了。

肝病危害日深

臨床實踐證明,肝炎患者所能耐受的藥物有其特殊性,所能耐受的某種藥物的劑量亦有其特殊性,例如活血化瘀藥,在一般內科雜病中,丹參用到30克以上不會有任何不利情況出現,但對慢性肝炎病人則極可能出現三分一谷丙轉氨酶的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和凝血酶原活動度的下降,如果醫生不顧忌這些問題,病人既不能工作,療效也難以取得。

肝炎病人的主要生化指標是谷丙轉氨酶,而谷丙轉氨酶不穩定則是病人和醫生最需要重視的問題之一。因此,治療用藥均應以促使三分一谷丙酶的穩定為轉移,在處方用藥,加減化裁上都不得不謹慎從事,諸如此類的問題均在處方用藥考慮之列,因此,既要注意到病的症狀,脈舌變化,進行傳統的辨症思維,又需有恢復肝功能,促進病毒轉陰方面的考慮,才能取得療效。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治療肝炎,是在西醫所劃定的準確範圍內實施的,其辨症診治的理論與方法,也將補充某些新的內容。這種模式在自然而然的過程中已逐漸形成,不獨對肝炎如此,其他各科均如此。也許這就是中西醫結合最普遍的形式,至於其優劣則有待大家去評說了。

近十年來,肝病對人類的危害日益增加,據有關方面統計,全世界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的總數至少有1.7億人,以亞洲 —— 尤其是東南亞國家、中東地區的人為多。

由於香港人的飲食習慣、生活節奏,都超出正常範圍,所以乙肝比其他類型的肝病,都將是我們要積極防治,增加免疫功能的首要任務。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