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健脾益氣 蒼朮發汗除濕

0
10651
views

香港每年春天都是潮濕露重,使人感到渾身不舒暢。中醫認為,濕氣重會影響肝脾功能,減低消化吸收能力。中藥著名的「四君子湯」溫和利濕,最適合黃梅時節一家食用,而四君子湯中的白朮,更具去濕健脾和中之效。

朮是常與雲苓同用補脾平肝的中藥,除白朮外,還有蒼朮(又稱赤朮),究竟這兩種「朮」是不是等如一種,可不可以混淆使用?

在中國的古代,倒真的沒有白朮與蒼朮之分,都統稱為山薊或是朮。《神農本草經》將朮列為上品藥,卻未有註明白朮或是蒼朮的分別。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論》方中皆使用白朮,而在《金匱要略》方中則用赤朮。率先標誌了白朮和蒼朮應用的不同。至南北朝,藥學家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正式提出:「朮有白朮和赤朮(蒼朮)兩種。」

現代醫學家認為,白朮與蒼朮在形態、性味和功效上都有差異,原植物也不相同,不應混淆使用。

白朮

中藥白朮是菊科植物白朮的乾燥根莖,表面灰黃色或是灰棕色,為多年生草本,花期在9-10月,果期為10-11月。常於二十四節氣的霜降至立冬時候採挖,除去莖葉和泥土後烘乾或曬乾。白朮生長於山區丘陵地帶,分野白朮及種白朮,但野生品種幾已絕跡(傳說在中國安徽省天柱山發現數株),現時主要為人工栽培,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及湖北、湖南等地為主要產區。據說因為臨安市於潛鎮所產的品質最佳,所以白朮又有於朮之稱。白朮亦因炮製方法不同有生白朮、土白朮、焦白朮和炒白朮等。選購白朮,以質堅硬,不易折斷,個頭大,有香氣者為佳。

《增註本草從新》對野白朮和種白朮有以下釋義:

  1. 野白朮 —— 甘補脾,溫和中。苦燥濕。本善補氣,同補血藥用,亦能補血,無汗能發,有汗能止。補脾則能進飲食,袪勞倦,止肌熱,化癥癖。和中則能已嘔吐,定痛安胎。燥濕則能利小便,生津液,止泄瀉,化胃經痰水。理心下急滿。利腰臍血結。去周身濕痺。按白朮贊云,味重金漿,芳踰玉液。百邪外禦,六腑內充,蓋甚言其功之廣也。腎虛者勿用。有火者宜生用。產於潛者佳,今甚難得。
  2. 種白朮 —— 可用以調補常病之虛者,及病後調理脾胃。若生死關頭,斷難恃以為治。陰虛燥渴,肝腎有築,築動氣者勿服。產浙江台州燕山,亦以冬月採者為佳。

由《增註本草從新》所論可見,野白朮與種白朮的功用相去甚遠,不過,現時白朮都是栽種,藥性與功能大致相同,價錢差異不遠,市民不要相信市場上有野白朮出售。

功能

白朮氣清味甘,微帶辛而有黏性,入脾胃經。功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可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水腫自汗。

  • 《藥性論》:「主大風頑痺,多年氣痢,心腹脹痛,破消宿食,開胃,去痰涎,除寒熱,止下泄,主面光悅,駐顏去皯(黑氣),治水腫脹滿,止嘔逆,腹內冷痛,吐瀉不住及胃氣虛冷痢。」
  •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疾,五勞七傷,冷氣腹脹,補腰膝,消痰,治水氣,利小便,止反胃嘔逆及筋骨弱軟,痃癖氣塊,婦人冷症瘕,溫疾,山嵐瘴氣,除煩長肌。」

現代研究發現白朮根莖含揮發油、桉葉醇、棕櫚酸、果糖、菊糖及天冬氨酸,還含有維他命A及豐富銅、鋅、錳等微量元素。有利尿、降血糖、抗凝血、擴張心血管作用,因有益健脾,對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及抗菌亦有作用。

醫方

四君子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主治:脾胃氣虛,心腹脹滿,面色蒼白,語弱聲低,四肢無力,納呆,脈虛無力,舌淡苔白。
組方:人參、甘草、茯苓、白朮。

苓桂朮甘湯
出處:《傷寒論》
主治:痰飲病,胸脅支滿,頭眩心悸,短氣而咳,舌淡苔白,脈弦滑。
組方: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

白朮附子湯
出處:《金匱要略》
主治:傷寒,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大便堅,小便自利。
組方:白朮、附子、甘草、生薑、大棗,以水三升煮成一升,分三次溫服。

白朮酒
出處:《三因方》
主治:治中濕、口噤、不知人。
組方:白朮、酒。三碗煎成一碗;亦可以水代酒,分四次,日間三次,夜間一次。

禁忌

1. 白朮有擴張血管作用,但對心臟則有抑制作用,劑量過大可導致停搏。
2. 凡陰虛內熱、津液不足、高熱煩渴、尿黃便結、濕熱下痢、肺熱咳嗽症,不宜使用。
3. 《藥品化義》:「凡鬱結氣滯,脹悶積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癰疽多膿,皆宜忌用。」

野白朮

中國近代安徽省教育人士烏以風教授在他的著作《天柱山志.藥草》中形容野白朮「形蟠若龍風,產天柱峰左右懸崖者良,弋取甚難」。烏以風教授於1989年辭世,天柱峰(武當山主峰)上是否真有野白朮,不得而知。

蒼朮

與白朮甚有淵源的蒼朮雖然在古時與白朮被《神農本草經》同稱為「朮」,但後世卻逐漸把蒼朮與白朮分開。

蒼朮也稱赤朮,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朮或北蒼朮的乾燥根莖,故而分茅蒼朮和北蒼朮。茅蒼朮主產於江蘇、湖北及河南等地,以產於江蘇茅山一帶質量最好,故稱為茅蒼朮或南蒼朮。北蒼朮因主產於北方內蒙古、山西、遼寧等地而得名。研究蒼朮的學者認為,北蒼朮其實是茅蒼朮的變種,兩植物形態大致相同。在中國東北亦有所謂關蒼朮,唯只能算是地區品種。《中國藥典》對南蒼朮和北蒼朮的評價相同,而關蒼朮則不列入認可應用。根據日本及韓國的研究,關蒼朮的性質較接近白朮,可視作白朮使用,又或可把「關蒼朮」改名為「關白朮」。

  •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朮乃有兩種,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朮葉細而無椏,根小苦而膏,可作煎用。」
  • 清《本草崇原》:「凡欲補脾,用白朮;凡欲運脾,則用蒼朮。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如補多運少,則白朮多而蒼朮少;運多補少,則蒼朮多而白朮少。品雖有二,實則一也。」
  • 後世中醫認為蒼朮與白朮的功用雖然略同,但白朮味甘,蒼木兼苦;白朮止汗,蒼朮發汗。《本草衍義》認為蒼朮的藥用價值不比白朮低:「古方及《本經》只言朮,未見分其蒼、白二種也,只緣陶隱居(陶弘景)言朮有兩種,自此人多貴白者。今人但貴其難得,惟用白者,往往將蒼朮置而不用。如古方平胃散之類,蒼朮為最要藥,功尤速。」
  • 《本草綱目》:「昔人用朮,不分赤、白,自宋以來,始言蒼朮苦辛氣烈,白朮苦甘氣和,各自施用,亦頗有理。」
  • 《增註本草從新》:「蒼朮,苦溫辛烈,燥胃強脾,發汗除濕,能升發胃中陽氣,止吐瀉,逐痰水,消腫滿,辟惡氣,散風寒濕,為治痿要藥。又能總解痰火氣血濕食六鬱,及脾濕下流,腸風帶濁。燥結多汗者忌用。」

蒼朮無毒

蒼朮為中醫藥的健脾去濕常用中藥,在2011年香港曾經發生有病人服蒼朮中毒個案,經衛生署追查原因,發現中毒原因是蒼朮受到「莨菪烷類生物鹼」所污染,並非蒼朮含有毒性。市民毋須對蒼朮有懷疑,但是,看中醫時不妨多了解一下藥物,對疾病亦有更多了解。3

莨菪烷類生物鹼

生物鹼(Alkaloid)是主要存在於自然界植物中一類含氮的鹼性有機化合物,按基本結構已知的可分60多類,最為人所熟悉有麻黃鹼、秋水仙鹼、麥角新鹼。大部分生物鹼對人體有毒,但很多生物鹼都會對人或動物有藥理反應,所以生物鹼是中草藥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亦有些被引進西藥作止藥或麻醉,甚至治療之用。莨菪烷類生物鹼有顛茄鹼、可卡因、芽子鹼。中藥洋金花為茄科植物,全株均含莨菪烷類生物鹼,被稱為香港四大毒草。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