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DNA不能替代常規檢測鼻咽癌

0
693
views

港大醫學院與全球33位國際專家合作,研究能否利用血漿EB病毒DNA替代常規鼻咽癌的標準檢測,而所有專家一致反對在沒有影像掃描下,使用血漿EB病毒 DNA作為鼻咽癌分期的唯一方法。有關內容已於《Lancet Oncology》發表。

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在中國南部、東南亞、北非和東非等地區十分普遍,與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有密切關係。鼻咽癌亦是香港的常見癌症,與家族基因遺傳和飲食因素如鹹魚有關。

2020年香港人患上鼻咽癌的年齡標準化比率為每10萬人5.8例,在本港癌症排名位列男性和女性的第8位及第17位。雖然抽取組織鑑證是診斷鼻咽癌的標準,但血漿EBV DNA容易從常規抽血中提取,所以血漿EBV DNA在經過多年臨床研究後被認為是最靈敏、最準確的腫瘤標記,在鼻咽癌篩查、診斷、分期、治療反應監測和預後預測中得到廣泛認可。目前鼻咽癌臨床管理的常規標準程序包括身體檢查、影像掃描和內窺鏡檢查(一種容易產生飛沫的高風險程序)。在新型冠狀病毒病肆虐期間,醫護人員、設施和資源可能會極其短缺,因此,考慮在新冠大流行期間,以及未來可能發生類似甚至更具破壞力的疫情或災難而導致人力及資源嚴重不足時,能否以血漿EBV DNA替代常規檢測方法診斷及治療鼻咽癌是需要的。

專家一致反對

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領導,與全球國際頂級專家合作,以調研方法研究在新冠疫情導致資源及人手嚴重緊絀的情況下,能否利用血漿EB病毒DNA(EBV DNA)替代常規鼻咽癌的標準檢測方法。若日後發生嚴重災害時,這些國際建議可作為鼻咽癌治療的重要指引。

研究共邀請了33位國際頂級專家(頭頸外科、耳鼻喉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及臨床腫瘤科),分別代表四大洲(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51個國際專業協會和國家臨床試驗小組,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依照德爾菲(Delphi)方式完成三輪共識制定程序,當中包含22條問題,涉及血漿EBV DNA可否於人力及資源極度緊絀情況下,替代常規檢測鼻咽癌方法。

結果發現,就是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所有專家一致反對在沒有影像掃描的情況下,使用血漿EBV DNA和EB病毒抗體取代內窺鏡檢查和抽取腫瘤樣本作為鼻咽癌癌症分期的唯一方法。即使提供影像掃描,73%的專家仍不同意使用血漿EBV DNA代替內窺鏡抽取腫瘤樣本作為鼻咽癌癌症分期的唯一方法。

調查結果反映,即使在資源極度有限的情況下,血漿EBV DNA並不能完全替代內窺鏡檢查和腫瘤活檢。所有不同意將血漿EBV DNA作為診斷及治療鼻咽癌唯一工具的學者認為,一些常規的標準檢測方法是不可或缺,在醫療系統允許的情況下,不應剝奪患者接受這些常規標準檢查的權利。

內窺鏡及影像檢查不可少

最新的共識得出結論,即使影像服務非常有限,僅測量血漿EBV DNA不應取代傳統但必不可少的鼻內窺鏡檢查。在有限的臨床環境中,血漿EBV DNA結合影像掃描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可接受的替代方法,但不能取代面對面的診斷和鼻內窺鏡檢查,亦且不能在鼻咽癌管理中單獨使用而不進行影像檢查。

領導及負責設計這項調查的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系主任兼臨床副教授李浩勳醫生表示:「這些共識建議是國際間共同努力的成果,可於其他急遽環境改變或自然災害期間導致資源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作為參考。」

李醫生認為這些建議可以進一步鼓勵國際協調使用血漿EBV DNA,從而在中、低收入國家的醫院或機構中,以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價格採用,並促進日後的研究,為鼻咽癌和其他癌症設計更靈敏和準確的腫瘤標記。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