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亦即是花旗參,雖由西方人發現,但其藥用價值及臨床使用,卻是由中國人開創,中國人使用西洋參的歷史,距今已有三百多年。
西洋參又名粉光參,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根,是多年生草本,原產北美,主產於美國及加拿大,以美國威斯康辛州所產最為著名,現在中國東北及北京、西安、江西等地也有栽種。西洋參始載於《本草從新》:「原名西洋人參,云大西洋佛蘭西,似遼東糙人參,煎之不香,真氣甚薄。」另外,《藥性考》云:「西洋參似遼參之白皮泡丁,味類人參。」
原產於北美
西洋參原產於大西洋沿岸的北美原始森林,印第安人已經採用西洋參當食物及退熱之用。隨著歐洲殖民進入北美大陸後,交通的發展使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逐漸頻繁,西方人士開始到中國傳教、營商。1670年左右,法國牧師雅圖斯來到中國東北傳教,從當地人的傳說中,聽到許多有關人參的神草故事,他以題為《韃靼植物人參》的文章,敘述了長白山中人參的形態特徵和藥用價值,而且繪畫了植物原圖,在《英國皇家協會會刊》上發表。
這篇文章後來被加拿大蒙特利爾地區的一位法國傳教士法朗士拉費多看到,認為類似中國人參這種植物一定可以在加拿大原始森林中找到,於是在印第安人的協助下,在蒙特利爾地區大西洋沿岸叢林中找到了一種與中國人參形態極其相似的植物,經法國巴黎植物學家鑑定,認為同屬五加科卻不同種,這種植物被命名為Panax Quinque Folius,即西洋參。
當時清皇朝的康熙皇帝曾經詔令禁止在長白山採伐森林,如有違旨,輕則充軍,重則處死。禁令造成人參供應緊張,從而使朝鮮的高麗參、日本的東洋參及北美的西洋參得以流入中國。西洋參傳入後,清太醫院的御醫對西洋參進行了研究鑑別,並按中醫的學理研究西洋參的性味、歸經、功能和主治。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出版了《補圖本草備要》,及於清乾隆三十年出版了《本草綱目拾遺》,當中詳細記載了西洋參的功效。
功能與主治
西洋參性涼、味苦,微甘,入肺、胃二經。功能補陰、生津、止渴。補氣養陰,清火生津。主治氣虛陰虧火旺,咳喘痰血,虛熱煩倦,內熱消渴,口燥咽乾。西洋參既善補氣養陰,又能清虛火,凡證屬氣陰兩傷而虛火偏盛,即可用。
應用與配伍
- 治陰虛火旺,咳喘痰血,兼氣虛乏力,可配以北沙參、川貝母等藥,以養陰益氣,清火化痰,止咳止血。
- 治熱傷氣陰,虛熱煩倦,汗多口渴,或久嗽肺虛,氣陰兩傷,乾咳少痰,短氣自汗者,可配麥冬及五味子等,以補氣養陰。
- 治陰虛內熱,消渴不止,常配鮮地黃、鮮石斛、鮮麥冬等藥,以清火滋陰,生津止渴,屬氣陰兩虛兼火者,常配生山藥、天花粉等藥,以滋陰益氣,清熱生津止渴。
- 治熱病後津傷未復,或久病傷津口燥咽乾,輕者單用,重者可配麥冬、石斛、知母等藥,以滋陰潤燥,生津止渴,若食欲不振,可配穀芽、玉竹及沙參等藥,以養陰生津開胃。
- 治腸熱便血,有清火潤燥、止血之效。
西洋參的多方面功能
現代科研人員將提煉出西洋參的各種成分進行研究,結果證實西洋參的療效是多方面的:
- 抗氧化
- 調節血糖
- 強化人體免疫能力
- 抑制不良細胞
人參並非西洋參
西洋參可興奮神經中樞、提神健腦,補氣功效較人參差,但平補、涼補卻遠勝人參,即使高血壓患者也可以用以潤喉生津,適用於熱性體質。清代張錫純所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西洋參:「凡欲用人參而不能受人參之溫熱者,皆可以西洋參代之。」西洋參能生津潤喉,不論口含、沖泡飲用或入藥配伍,都有生津潤喉之效,現時市面上不乏西洋參的沖劑和喉糖等,均有一定的藥效。
西洋參和人參二者均有滋補強壯、生津止渴、補血、抗疲勞等功效,但西洋參與人參兩者的陰陽屬性卻不相同。中國人參屬溫補,西洋參則為涼補,療效各有長短,可視病患實際需要而斟酌選用,不可簡言兩者孰好孰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