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湯抗瘟疫 石膏解熱良方

0
5368
views

中醫的瘟疫,概同於西醫的傳染病,都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在人群中傳播。對付H7N9,北京有醫師使用中藥「白虎湯」合併西藥治療,白虎湯一直是中醫用來散熱除煩的湯方,而白虎,還有一個我們熟悉的名字 —— 石膏。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大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過了立夏之後,氣溫便會明顯上升,萬物生長,亦喻意漫長炎熱的夏天展開。

香港地處華南亞熱帶,每年夏天都是溫熱濕夾雜,去濕清熱涼血降火的涼茶涼水大行其道,甜品冰凍豆腐花在夏日甚受歡迎,除味美有益外,豆腐花還帶點清涼去暑功效,原因是豆腐花內含有少量石膏。事實上,豆腐和豆腐花都會使用熟石膏粉來作凝固劑,味道比使用鹽鹵好。現時有些追求健康的人在製作豆花時盡量避免使用石膏,究其實,如果適當適量使用,石膏不但改變豆品的形態,更是一種很好的藥物。

中國藏量豐富

中醫藥包羅萬象,凡來自自然界的一切,幾乎都可以被中醫當作藥用,除草藥外,礦物質亦是常見中藥類。石膏是單斜晶系礦物,主要化學成分是硫酸鈣,廣泛用於工業、建築及雕塑,醫療用途最多是製造石膏模型,把石膏拿來當藥,好像有點匪夷所思。

中國人使用石膏據說已經有二千多年,除了將煮沸的豆漿變成豆腐花外,作為中藥,更能清熱去火。石膏可根據物理成分、色澤及物理特質分類,中國的石膏資源存量豐富,是世界存量大國。石膏通常為白色或無色,或含雜質而帶灰棕色,廣泛用於建築、化學、食品工業、醫藥和美容。在中藥領域,石膏又名寒水石、冰石、白虎,是常用中藥,主要治熱病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乾,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

中國有23個省有石膏礦,以山東最多,其他還有內蒙古、青海、湖南、湖北、吉林、江蘇、廣西、山西及寧夏。一般於冬季採挖,挖出後去淨泥土及雜質,為長形塊狀結晶,大小不一,色帶光澤,味淡質鬆。藥用石膏,採挖後去淨雜質,洗淨泥土後打成小塊為生石膏;鍛石膏則是放在無煙爐火中鍛至鬆脆,放涼後輾碎。一般認為石膏生熟功能不同,《本草綱目》認為「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絹包入湯煮之,人因其寒,火鍛過用或糖拌炒過,則不妨脾胃」。

石膏主要成分是水硫酸鈣,含有機物及硫化物,尚有鈦、銅、鐵、硅、鋁、錳、銀、鎂、鈉、鉛、鋅等多種微量元素,經火鍛過後石膏中不含水,即無水硫酸鈣(鍛石膏)。《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石膏含水硫酸鈣不得少於95%,重金屬不得多於10%,含砷量不得多於百萬分之二。

石膏的使用

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入肺、胃經。功能解肌清熱,除煩止渴,清熱解毒,瀉火。脾胃虛寒及血虛、陰虛發熱者忌用。

  • 《主治秘訣》:「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可輕用。」
  • 《本草綱目》:「東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湯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過也,陽明津液不能上輸於肺,肺之清氣亦復下降故爾。初虞世《古今錄驗方》治諸蒸病有五蒸湯,亦是白虎加人參、茯苓、地黃、葛根,因病加減。」
  • 《本草衍義補遺》:「石膏,本陽明經藥,陽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頭,又入手太陰、少陽,而可為三經之主者。研為末,醋研丸如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
  • 《增註本草從新》:「甘辛而淡,體重而降足陽明經,大寒之藥。色白入肺兼入三焦。寒能清熱降火,辛能發汗解肌,甘能緩脾,生津止渴,治傷寒鬱結無汗,陽明頭痛發熱惡寒。日晡潮熱,陽狂壯熱,小便赤濁,大渴引飲,中暑自汗。」
  • 《醫學衷中參西錄》對石膏的見解卻有些不同,認為石膏經鍛之後與石灰相近,不可內服。「石膏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金丹。《神農本草經》謂其微寒,則性非大寒可知。且謂其宜於產乳,其性尤純良可知。醫者多誤認為大寒而鍛用之,用宣散之性變為收斂(點豆腐者必鍛用,取其能收斂也),治感有實熱者,竟將其痰火斂住,凝結不散,用至一兩即足傷人,是變金丹為鴆毒也。」

著名方劑

白虎湯
出處:《傷寒論》
組方: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效:清熱生津
主治:傷寒陽明熱盛或溫病熱在氣分證,壯熱面赤,口舌乾燥,大汗出,脈洪大有力。
備註:白虎湯在中醫有使用在治療瘟疫,卻需把握使用時機,中醫認為若瘟疫已入胃,則不能用白虎湯,用者必須注意。及,立夏後至立秋前可用,立秋後不可服,春三月尚冷亦不可。傷寒無大熱而口乾渴,心煩,背微惡寒,宜服;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服。

青龍湯
出處:《傷寒論》
組方: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薑、大棗。
功用:發汗解表,清熱除煩。
主治:外感風寒,兼有內熱,惡寒發熱,身疼痛,無汗煩躁,脈浮緊。

石膏化濕粥
材料:石膏、陳皮、苦杏仁、薏苡仁、粟米、冰糖、
功效:清暑宣氣,健脾化濕。

2013年禽流感H7N9感染頻傳,北京有醫師使用結合中西醫治療的中藥方,就是銀翹散和白虎湯,再根據病人的病情加減用藥,結合西藥Oseltamivir,病人的體溫得以下降。不過,北京地壇醫院的醫師提醒,一般巿民沒必要使用藥物作預防之用。

在中國大陸曾經有中醫師購買來歷不明的中藥石膏,處方予兩名病人,兩名病人在服藥後上吐下瀉,最終死亡,後來發現石膏內砷含量不符規定,醫師被控誤殺。由此可見,生用石膏及購買來歷不明的石膏自有其危險性。

禁忌與配伍

石膏性涼解熱,用藥禁忌頗多,脾胃虛寒及血、陰虛發熱者忌服。《脾胃論》:「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能去脈數,疾病退,脈數不退者,不可也」。《主治秘訣》:「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可輕用」。《增註本草從新》:「老弱虛寒者,禍不旋踵,極能寒胃,胃弱血虛,及病邪未入陽明者,切勿輕投。」

藥物配伍也有宜忌:《本草經集注》:「雞子為之使,惡莽草、馬目毒公」。《藥性論》:「惡巴豆,畏鐵」。石膏用量過大,服後會出現疲倦乏力,精神不振,胃口欠佳等情況,且為寒涼之品,易傷陽氣。配桂枝,表裡雙解;配白芷,清熱瀉火,消腫止痛;配知母,清熱除煩;配半夏,肺胃雙清,降逆化痰;配甘草,清肺止咳;配竹葉,清熱除煩。3

中醫瘟疫論

中國人與瘟疫打交道已有多年,瘟疫是中醫的「溫病學」,早在《黃帝內經》已有載,金元時的《傷寒論》對溫病學說可說貢獻最大,至明崇楨年間(1642年),醫師吳有性撰寫成《瘟疫論》(亦稱《溫疫論》),提出疫病經呼吸傳播的病因。

瘟疫的由來,一直被認為是「非其時有其氣,春應溫而反大寒,夏應熱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得非時之氣,長幼之病相似,以為疫」。

吳有性認為:「寒熱溫涼乃四時之常,因風雨陰晴,稍為損益,假令秋熱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傷寒與中暑,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癘氣,在歲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時有盛。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

「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伏脊之內,去表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裡。」

吳有性指瘟疫之因,為無形的癘氣(有稱戾氣、疫氣、異氣),從口鼻進入人體,具有強烈傳染性,人或動物對某種癘氣具有不同的感受性,提出以「三消飲」及「白虎湯」作治療。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