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养生药用两皆宜

0
4804
views

癌症可说是现代生命杀手,科学家针对癌症苦苦思量治疗法,养生学家则为预防法寻寻觅觅。牛蒡茶据说保健防癌,而中国古代常用的中药却是牛蒡的种子 —— 牛蒡子。

蒡可说是近十年才进驻香港菜巿场及超巿的新事物;但牛蒡子却是自古已有的常用中药。  

牛蒡花  

牛蒡是菊科两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大陆并不罕见,河北、陕西、新疆、内蒙古、东北三省较多产。牛蒡全株大约有1-2米高,根长外皮粗糙,花形如球状,赤紫色,花瓣为细条筒状,亦堪观赏。牛蒡花虽不是甚么十大名花,却因为具有不易倒的韧性,得到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垂爱,用作小说的引子,声名更是远播。牛蒡花期在6-7月,果期7-8月。  

古老中国人常用的,不是牛蒡根茎,也不是花,而是牛蒡的种子牛蒡子。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牛蒡子的定义是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所以中药沿用的牛蒡其实是牛蒡子,而非牛蒡植物的其他部分。牛蒡子又名大力子、恶实、鼠黏子。秋季牛蒡成熟时采收,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后生用或炒制酒制,使用时需要捣碎。  

野生牛蒡子以中国山野间生长为主,栽培则多采用来自日本的品种。以东北产量较大,浙江的产品质素较优,常以颗粒大、饱满、色青褐为佳。牛蒡子味辛、苦,性寒,无毒,归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功效,属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畅,生用可润肠通便。  

在中国药品巿场上有以同科植物大鳍蓟的果实冒充牛蒡子,一般读者难以区分,购买牛蒡子须到具信誉的药行。中医师处方用牛蒡子的话一般会写「恶实」,但若处方时只写「牛蒡」,应问明是牛蒡还是牛蒡子。避免错误使用,使药效不彰。

古籍论述

  • 《增注本草从新》:「辛苦而寒,泻热散结,除风宣肺气,清咽喉,理痰嗽,治痘症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疡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气。」
  • 《本草经疏》:「恶实(牛蒡子)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 《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
  • 《药性论》:「除诸风,去丹毒,主明目,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现代研究  

牛蒡子的化学成分含牛蒡苷、牛蒡酚,又含脂肪油、花生酸、硬脂酸、棕榈酸和亚油酸。现代研究认为牛蒡子可用于防治糖尿及肾病,至于对肿瘤的研究,则认为牛蒡苷经水解具有抗肿瘤活性。现代中医多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因具清泄透散功能,亦可治麻疹不透。

用药禁忌

  • 《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証,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
  • 《本草崇原》:「牛蒡子专入肺,但性冷清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 《增注本草从新》:「性冷而滑,惟血热便闭者宜之。否则禁用。痘症虚寒泄泻者,切勿妄投。」 

牛蒡子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现代研究发现,牛蒡苷能引起蛙、鼠、兔等动物出现惊厥、呼吸微弱、活动能力消失及麻痺状态。使用牛蒡子宜应小心。

牛蒡原植物  

牛蒡虽是中国故有的药食两用蔬菜,但中国人一直只以牛蒡的种子为药用,对牛蒡的根茎则兴趣从缺,纵使日本与台湾早有牛蒡产品(如牛蒡茶),多年以来牛蒡仍未能跻身保健明星之列,1996年美国营养保健作家Earl Lawrence Mindell写了一本瞩目的书籍《延缓老化圣经》(Anti-Aging Bible),其中提到「牛蒡的根部受到全世界人的喜爱,它是一种可以帮助维持良好工作状态的温和营养药草,牛蒡可每日食用而无任何副作用,且对体内各系统的平衡具有复原功能」,使牛蒡地位得以改变。中国虽然使用牛蒡子作为药用多年,直至上世纪末才开始进行牛蒡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研究。现时无论在中国或台湾所种植可供食用的牛蒡多是日本品种,由台湾移入中国的有新林、白内肌牛蒡、柳川理想、东北理想,其他日本新品种有泷野川、渡边早生、大浦、博根……等等。一系列牛蒡对外行人来说当然枝枝相同,但对于行内人,则春播、秋播、收挖时间,植物颜色、外形都有不同,质量与等级也有差异。
  
现时牛蒡在日本和台湾甚至香港都相当流行,甚至在某些超级巿场也有售卖,中国卫生部认为牛蒡是「新资源食品」,所以牛蒡在中国内陆仍处开发阶段。牛蒡与中药牛蒡子虽来自同一种植物,但差异颇大,不能互换。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