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第二代标靶药改善整体存活期

0
4522
views

肺癌号称头号杀手,一直高踞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首位,根据2013年香港癌症资料中心统计,每年约有逾 4600人患上肺癌,2013年的死亡人数接近4000人。

癌可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两个大类,以非小细胞肺癌为多数,约占整体85%。由于肺癌扩散快,故死亡率一直都高于其他癌症。

肺癌成因主要是吸烟,据统计,每十个吸烟者一个会患上肺癌,其他如吸入某些化学或放射物质、常吃烧烤食物及长期吸入燃点的香烛烟雾也可能是致病因。

化学治疗副作用大

肺癌的治疗仍是以手术为先决,只要条件适合都应以手术切除,不过,有些病人发现较迟或已转移,又或是因为身体的其他情况不适合手术,这些肺癌患者便只能接受传统治疗,如化疗及电疗。只是传统治疗通常带来严重副作用,如脱发、呕吐及免疫力下降,更且,治疗效果亦不理想,病人存活率通常只有一年左右。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较多见的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呈现基因突变类型。这类肺癌患者以亚洲人较多,更会出现在非吸烟人士身上,不少病人确诊时已届末期。在治疗方面,医生大多按照肺癌病人的期数采用传统治疗如手术切除、化疗或是第一代口服标靶药。

临床肿瘤科医生潘智文解释:「标靶药是针对癌细胞设计,不会影响身体其他细胞,比传统化疗药的效果好,副作用亦较少,而且抗药性较传统化疗药好,更可提升病人的生活质素。第一代EGFR标靶药物在十多年前已开始使用,现时已发展出第二代以及第三代的标靶药物。」

依附受体提高治疗率

标靶药物的药理是更精确地阻断癌细胞生长因子的受体(Receptor),使癌细胞无法接受体内生长因子的刺激而停止生长,能更准确对付癌细胞,减低药物对身体其他细胞的伤害,亦减去不必要的副作用。虽然肺癌标靶治疗的第一代药物疗效佳,但亦有局限,就是药物附在癌细胞突变受体上的作用是可逆转及暂时的。现时的第二代口服EGFR基因突变型标靶药的特点是能永久黏附在癌细胞突变的受体上,较第一代口服标靶药更有效减少恶化机会及降低治疗失败风险,提高治疗反应率。

最新大型临床研究Lux-Lung比较第一代和第二代口服标靶药,探讨两种EGFR基因变异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差异。是次研究共14个国家及319名未曾接受过任何治疗的EGFR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参与(香港亦有参与是次研究,研究结果对本港患者于EGFR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上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参考依据),结果显示第二代EGFR基因突变型标靶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较佳好处。研究结果已于《刺针.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国际医学期刊发表。

EGFR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口服标靶药与传统化疗相比,可减慢恶化速度、改善与肺癌相关的症状,例如咳嗽、呼吸困难、痛楚,从而改善病人生活质素及健康状况。

治疗新希望

潘智文医生表示:「以前肺癌几乎是无法可治的疾病,自第一代标靶药物出现,患者的寿命已得以延长,现时第二代亦被证实比化疗组的整体存活期更长,且无恶化存活期亦提升,而不良反应亦可以预期、管理和控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素,期盼能为本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希望。」

由于约50%的亚洲裔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会出现 EGFR 突变的情况,因此在亚洲地方如香港,特别需要针对这类型肺癌的有效治疗方法,相信第二代标靶药物的出现会令更多EGFR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香港患者受惠。现时,第二代口服标靶药物已被纳入关爱基金资助范围,可为有需要人士减轻经济负担。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