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新方案

0
903
views

过往患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病人预后相对较差,而联合标靶及免疫治疗的新方案,有助延长存活期,为部分晚期患者带来治疗希望。

宫肿瘤是指生长于子宫组织的癌症,除了较多见的子宫颈癌外,还有子宫体癌。子宫体癌中九成为生长于子宫内层细胞的子宫内膜癌,只有一成属生长于子宫肌肉层的恶性肉瘤。医管局最新数据显示,十年间子宫内膜癌的新症增达七成,在女性十大常见癌症中排行第四,比子宫颈癌的病发率更高。

临床肿瘤科专科潘智文医生解释:「子宫内膜癌的成因是排卵周期不规律或没有排卵,令内膜细胞长期受女性荷尔蒙刺激,形成内膜增生的癌前细胞。这些细胞有可能进一步转变成癌症。」

一成有转移

在症状上,九成子宫内膜癌个案都会有异常出血,如月经周期紊乱、经血量变多、停经后出血等,亦会出现带异味的分泌物。子宫内膜癌也有可能因为肿瘤压迫造成疼痛,如下腹痛、性交疼痛或解尿痛等。

若要确诊子宫内膜癌,医生会按情况安排各种不同的检查,包括经阴道超声波检查(TVUS)、子宫内膜活检、宫腔镜检查。而要确定癌细胞影响的范围,则需要配合影像扫描如电脑断层扫描(CT)或磁力共振扫描(MRI)。

潘智文医生指,子宫内膜癌于确诊时约九成个案属早期,一成有远端转移,于远端转移的晚期个案中,5年存治率只约17%,情况并不理想。

「可能是晚期患者不适合进行手术,传统治疗选择限于化疗,成效不理想。而且化疗副作用较多,患者较为抗拒。因此,患有晚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预后较差,存活期中位数只有约12个月。」

个人化治疗

近年癌症治疗愈趋个人化,子宫内膜癌亦不例外,可透过检测为晚期患者进行分子分型,有助于设计标靶治疗及免疫治疗。临床上,有约七至八成子宫内膜癌个案属于非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或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pMMR)。这群患者若是不适合接受放射治疗、曾接受全身性治疗后疾病恶化或无法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便可使用新型联合标靶免疫治疗。当中的标靶药物,可针对多个靶点,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血管生成;而免疫治疗药物,透过抑制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上的一种蛋白质(PD-1)来重启免疫系统杀灭癌细胞的能力。这两种治疗药物可以带来协同效应,从而更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一项国际三期临床研究将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是使用新型联合标靶免疫治疗,另一组则使用医生选择的化疗方案。研究显示,使用新型治疗的患者整体存活期比使用化疗的患者有效延长约五成至18个月;无恶化存活期亦能延长逾七成至6.7个月。

潘医生引述此研究指:「参与研究的346位患者,使用联合标靶免疫治疗后,治疗反应率(ORR)超过三成,当中半成达完全缓解,疾病控制率约为七成。」

癌症资讯网慈善基金表示,希望香港政府能将相关治疗纳入药物名册,或加入关爱基金的资助项目范围内,以减轻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面对的经济压力。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