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医学院领导的一项国际研究,对美国曱甴进行基因组测序和致敏原鉴定。在现有13种已知的曱甴致敏原外,发现7种新型致敏原,研究有助设计针对曱甴过敏免疫疗法。结果已在国际科学期刊《过敏症》发表。
曱甴是香港人对蟑螂的惯称,在香港很常见,尤其于卫生环境欠善的街市或旧区。如何令曱甴绝迹,在环境卫生中可说是非常重要又难于完善处理的课题。
曱甴是第二常见致敏因素
过敏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和湿疹,影响着香港超过一半人口。本地过敏患者中,曱甴占致敏率45%,是仅次于尘螨的最常见致敏原因。曱甴侵扰的程度不仅与市中心地区曱甴过敏率直接相关,亦令患上哮喘及哮喘病发的风险更高。
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教授梁廷勋教授表示:「虽然社会对曱甴过敏的负面影响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在过去20年有所提升,但始终缺乏曱甴致敏原的完整资料,令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发展缓慢。倘若有更全面的致敏原资料,便可实践成分分辨诊断,对提高我们对曱甴过敏的了解和精确诊断相当重要。」
梁教授指,现时治疗曱甴过敏的关键仍然是尽量减少接触。虽然针对曱甴过敏的免疫疗法或有助改善哮喘问题,但许多曱甴过敏患者对多种曱甴相关蛋白表现出复杂的致敏模式。基于对曱甴致敏原的完整图谱认识不足,很难找出免疫主导性的曱甴致敏原以生产标准化和有效的曱甴致敏原提取物来提供最佳的免疫治疗。
找出主要的曱甴致敏原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领导一项与深圳和泰国院校联合进行的国际研究,对美国曱甴(Periplaneta Americana)进行基因组测序和致敏原鉴定。研究团队成功破解全球最全面的美国曱甴基因组图谱,并在现有13种已知的曱甴致敏原外,发现7种新型致敏原。这项突破性研究为识别和复制主要的曱甴致敏原奠下重要基础,将有助于设计针对曱甴过敏的有效免疫疗法。
中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徐国荣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致敏原基因组学研究。自2018年起,他与泰国玛希敦大学曱甴过敏国际专家Anchalee Tungtrongchitr教授合作研究曱甴基因组学和过敏症。在这项研究中,他们专注研究美国曱甴,因为与其他常见的致敏曱甴(例如德国曱甴)相比,美国曱甴拥有最大的基因组。
中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熊庆博士指出:「由于缺乏高质素的基因组,科学界在过去20年只鉴定出有限的曱甴致敏原。是次研究中,我们集合了美国曱甴25条染色体的高质素基因组,并借着我们在基因组学和过敏方面的研究专长,成功在现有13种致敏原外确定了7种新型致敏原。我们预期,这些有关曱甴致敏原的全面资讯,将有利于未来对曱甴过敏的诊断。」
白蚁与曱甴有相似致敏原
徐国荣教授补充:「基因组学已成为研究指定物种的强大工具。我们的基因组分析结果揭示了广泛的基因家族变异,例如重要的解毒基因家族『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美国曱甴基因组中出现了重大扩展,这解释了为何曱甴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强。此外,我们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白蚁可能含有与曱甴极度相似的致敏原,两者有可能引起交叉反应。在春季或夏季的雨天突然出现大群飞行的白蚁,即俗称的『飞蚁』,便是附近有白蚁出没的征兆。因此,我们需要同时留意曱甴与白蚁带来的负面影响。」
是次研究填补了科学界对致敏原成分认识的空白,并为曱甴引起的过敏疾病成分分辨诊断和致敏原特异性免疫疗法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见解。此外,研究建议将新发现的致敏原与现有曱甴提取物结合使用,以促进曱甴致敏原提取物的标准化,将有助建立致敏风险分类,为致敏模式较复杂的患者,提供更有效的专科管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