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曱甴為新型致敏原

0
692
views

中大醫學院領導的一項國際研究,對美國曱甴進行基因組測序和致敏原鑑定。在現有13種已知的曱甴致敏原外,發現7種新型致敏原,研究有助設計針對曱甴過敏免疫療法。結果已在國際科學期刊《過敏症》發表。

甴是香港人對蟑螂的慣稱,在香港很常見,尤其於衛生環境欠善的街市或舊區。如何令曱甴絕跡,在環境衛生中可說是非常重要又難於完善處理的課題。

曱甴是第二常見致敏因素

過敏疾病,包括哮喘、過敏性鼻炎和濕疹,影響著香港超過一半人口。本地過敏患者中,曱甴佔致敏率45%,是僅次於塵蟎的最常見致敏原因。曱甴侵擾的程度不僅與市中心地區曱甴過敏率直接相關,亦令患上哮喘及哮喘病發的風險更高。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教授表示:「雖然社會對曱甴過敏的負面影響及其重要性的認知在過去20年有所提升,但始終缺乏曱甴致敏原的完整資料,令相關的診斷和治療發展緩慢。倘若有更全面的致敏原資料,便可實踐成分分辨診斷,對提高我們對曱甴過敏的了解和精確診斷相當重要。」

梁教授指,現時治療曱甴過敏的關鍵仍然是盡量減少接觸。雖然針對曱甴過敏的免疫療法或有助改善哮喘問題,但許多曱甴過敏患者對多種曱甴相關蛋白表現出複雜的致敏模式。基於對曱甴致敏原的完整圖譜認識不足,很難找出免疫主導性的曱甴致敏原以生產標準化和有效的曱甴致敏原提取物來提供最佳的免疫治療。

找出主要的曱甴致敏原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領導一項與深圳和泰國院校聯合進行的國際研究,對美國曱甴(Periplaneta Americana)進行基因組測序和致敏原鑑定。研究團隊成功破解全球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並在現有13種已知的曱甴致敏原外,發現7種新型致敏原。這項突破性研究為識別和複製主要的曱甴致敏原奠下重要基礎,將有助於設計針對曱甴過敏的有效免疫療法。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徐國榮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致敏原基因組學研究。自2018年起,他與泰國瑪希敦大學曱甴過敏國際專家Anchalee Tungtrongchitr教授合作研究曱甴基因組學和過敏症。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專注研究美國曱甴,因為與其他常見的致敏曱甴(例如德國曱甴)相比,美國曱甴擁有最大的基因組。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熊慶博士指出:「由於缺乏高質素的基因組,科學界在過去20年只鑑定出有限的曱甴致敏原。是次研究中,我們集合了美國曱甴25條染色體的高質素基因組,並藉著我們在基因組學和過敏方面的研究專長,成功在現有13種致敏原外確定了7種新型致敏原。我們預期,這些有關曱甴致敏原的全面資訊,將有利於未來對曱甴過敏的診斷。」

白蟻與曱甴有相似致敏原

徐國榮教授補充:「基因組學已成為研究指定物種的強大工具。我們的基因組分析結果揭示了廣泛的基因家族變異,例如重要的解毒基因家族『穀胱甘肽S-轉移酶』在美國曱甴基因組中出現了重大擴展,這解釋了為何曱甴的生存能力越來越強。此外,我們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顯示,白蟻可能含有與曱甴極度相似的致敏原,兩者有可能引起交叉反應。在春季或夏季的雨天突然出現大群飛行的白蟻,即俗稱的『飛蟻』,便是附近有白蟻出沒的徵兆。因此,我們需要同時留意曱甴與白蟻帶來的負面影響。」

是次研究填補了科學界對致敏原成分認識的空白,並為曱甴引起的過敏疾病成分分辨診斷和致敏原特異性免疫療法的發展提供了極具價值的見解。此外,研究建議將新發現的致敏原與現有曱甴提取物結合使用,以促進曱甴致敏原提取物的標準化,將有助建立致敏風險分類,為致敏模式較複雜的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專科管理。3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